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章 疏远(2 / 3)

他冷哼一声,将头转向一边,似乎不愿再看。但他紧握的拳头和微微颤抖的胡须,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其他帝王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假设)若是同样推行过类似文化控制政策的汉武帝刘彻看到,可能会若有所思。他或许能理解嬴政统一思想的动机,但对这种极端的方式未必认同。他可能会想,扶苏的劝谏虽然逆耳,但并非全无道理,只是方式和时机不对。“刚柔并济,方为长久之道。”他或许会如此评价。

太极宫内,李世民轻轻叹了口气:“扶苏有其父之刚骨,敢于谏诤,此为难得。然,过刚易折。秦皇正值盛怒,且深信严法治国,扶苏此时以儒家仁德相劝,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合时宜,不明父心,触怒雄主,智者不为也。此举虽显其仁,却也为其日后悲剧埋下伏笔。”他惋惜扶苏的勇气,却也指出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

应天府,朱元璋看得直摇头,大声道:“真是个糊涂蛋!皇帝要杀几个人,统一一下思想,那是为了国家好!做儿子的,就该乖乖听着,支持他爹!哪有反过来拦着,替那些**民儒生说话的道理?没规矩!一点规矩都不懂!难怪秦始皇要生气!该罚!狠狠地罚!”在他看来,皇权至高无上,任何挑战都是大逆不道。

紫禁城,康熙皇帝则眉头微蹙,点评道:“父子之间,政见不合,乃是宫廷大忌。扶苏之言,或有其理,然其情势、方式皆有不妥。始皇之怒,亦非无因。君臣父子,本应同心同德,若生嫌隙,处置失当,往往祸患无穷。观此情形,大秦储位之争,恐已现端倪。”他敏锐地从中看出了潜在的政治危机。

天幕的画面,紧接着就印证了康熙的判断。

因为这次激烈的冲突和扶苏的“异议”,不久之后,秦始皇下达了一道旨意。

画面中,嬴政端坐御座,面无表情地看着下方跪着的扶苏,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扶苏,你既对国事有不同见解,只在咸阳宫中空谈,终是无益。朕命你即刻前往上郡,监督蒙恬大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军旅艰苦,边塞风霜,或可磨砺你的心性,让你明白治国之不易,法度之重要!”

扶苏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和失落,但最终还是恭敬地叩首领命:“儿臣……遵旨。”

【一纸诏书,贬谪上郡;名为历练,实为疏远?】

【父子嫌隙深,储君位渐悬;远离权力地,祸福两茫茫。】

字幕暗示了这道命令背后复杂的含义。

将扶苏派往上郡,交由深受信任的大将蒙恬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