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震惊的是最后一个场景。在一个被严密守卫的、远离城区的山谷试验场内,几个穿着特殊防护服饰的工匠,正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一些坛坛罐罐,混合着硫磺、硝石和木炭之类的粉末。随后,他们将混合好的粉末(早期火药)装入陶罐或竹筒中,进行引爆试验。虽然爆炸的威力看起来还不算太大(符合时代限制,避免过于夸张),但那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和火焰,已经足以让所有观看者明白这是一种全新的、拥有巨大潜力的武器!
【秘研火药,初探其威;虽为雏形,潜力无穷;未来战场,或将变革?】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革新画面,让诸位帝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咸阳宫内,嬴政对那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输能力的工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改良纸张,利于政令传达;改进车辆,利于物资转运……此皆强国之基。”他对那种威力巨大的连弩也颇为关注,但对那初级火药,则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察态度。
未央宫,汉武帝刘彻的目光则完全被那改良的兵器和威力巨大的连弩吸引了。“好钢!好弩!”他赞叹道,“若朕的羽林军能装备此等利器,何愁匈奴不灭?!此强兵之法,当为后世效仿!”他对火药也感到好奇,认为其若能用于攻城,或有奇效。
太极宫,李世民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他甚至下意识地向前走了几步,紧紧盯着天幕。“造纸、印刷、冶铁、车辆、连弩……甚至火药?!”他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巨大的困惑,“这些技艺,有的虽有所闻,但如此系统性的改良和提升,甚至出现了火药这等……近乎‘道术’之物……这刘禅,他究竟是从何得知这些的?难道……真有天授?还是……这‘魔改’之力,竟至于斯?”他感到自己的认知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汴梁皇宫,宋朝的皇帝们(尤其是了解宋代科技发展的)对这些画面最为敏感。赵匡胤看得羡慕不已:“我朝虽有火器雏形,然威力、应用远不及此!这改良连弩更是犀利!若能得此技术,何惧契丹、西夏?”其他宋朝皇帝更是连连点头,对蜀汉能发展出如此先进的技术感到既羡慕又嫉妒,尤其是在印刷、造纸等方面,他们深知这对文化传播和政令推行的巨大意义。
应天府和紫禁城的朱元璋、朱棣父子,则对火器的发展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火药!”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这东西,若是用好了,可是攻城拔寨的利器!咱大明要是有这么厉害的火器,打仗就更容易了!”朱棣也深以为然,他想到了自己靖难时火器的运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