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相对安全的地下枢纽站据点,我立刻开始了对装备的升级改造工作。从“迷雾集市”九死一生换来的稀有金属触点和高效电容,将极大地提升我的BCI性能和EMP武器的威力。
然而,在进行硬件改造的同时,我并没有放松对“数据折叠算法”的研究。上一次与苏离碎片交互时获得的那条关于【蜂巢】卡帕-3防御层弱点的信息,如同在我脑海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基于星尘计划初代生物签名认证……模拟共鸣回声旁路……”
我反复咀嚼着这几句断续但关键的话语,越发觉得其中蕴含的逻辑结构,与“数据折叠算法”的核心原理——利用规则本身的结构去“折叠”它——有着惊人的、深层次的共通之处!
苏离并没有直接教我任何东西,但她留下的这条关于【蜂巢】防御弱点的线索,本身就像是一把钥匙,或者说是一个高级的“范例”,它向我展示了“折叠”思想在实际对抗顶级防御系统时可能产生的惊人效果,也印证了这个算法的巨大潜力和苏离本人在设计理念上的深邃。
星尘计划的生物签名……共鸣回声……这似乎暗示着一种基于生命体(或者说,意识体)独有频率或特征的认证机制,而“模拟共鸣回声”则是一种利用伪造或放大的特定信号来欺骗或干扰这种认证的方法。这与“数据折叠算法”中,通过改变数据包的“形态”和“节奏”来模拟合法流量、欺骗检测器的思路,在哲学层面是相通的!都是在理解并利用规则(生物签名规则/网络协议规则)的内在特性,进行“伪装”和“欺骗”。
这个发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在升级硬件的同时,我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在新据点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废寝忘食地研究、推演和完善“数据折叠算法”的实现方式。
我不再满足于之前那种简单的、基于协议字段变换的“折叠”。我开始尝试引入更复杂的数学模型,比如分形几何和混沌理论,来模拟更加难以预测、更加贴近“自然”数据流波动的“折叠”形态。我尝试让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根据实时探测到的网络环境和防御反应,进行自适应的“变形”。
这需要极其庞大的计算量和对网络底层协议的深刻理解。我的笔记本电脑性能有限,很多复杂的模拟只能分段进行。我常常对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代码和模拟结果,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大脑和眼睛都传来抗议的信号,桌上堆满了空置的营养剂管。挫败感是家常便饭,很多看似完美的思路在实际测试中都会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