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的网络节点,哪怕只是边缘节点,也充满了风险。但这个碎片是我目前唯一的线索,如果能让它稍微稳定一点,或许就能撬开更多关于蜂巢和苏离的秘密。
值得赌一把!
我权衡了风险,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告诉我关于节点7伽马和那份档案的更多信息。我会尝试去获取它。”
碎片的光影似乎轻微地波动了一下,然后给出了一些关于目标节点大致位置、基础防护类型以及档案加密特征的、同样断续但稍微具体一点的信息。
准备工作开始了。我利用从碎片处获得的信息,结合我自己对穹顶网络结构的了解,开始针对性地改进我的“数据折叠算法”。目标节点7伽马是一个负责处理早期实验数据的归档服务器,防护等级不算最高,但比之前的环境监测站要严密得多,肯定部署了更先进的入侵检测系统。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小心翼翼地编写和测试新的渗透脚本,让数据包的“折叠”方式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并加入了针对该节点已知防护特征的反制措施。
一切准备就绪。我深吸一口气,启动了攻击程序。
这一次的渗透过程明显更加艰难。我能感觉到目标节点的防火墙和“冰墙”在不断地扫描和分析我的数据包,试图识别出异常模式。我的“折叠”数据流必须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舞者,在无数道无形的探测光束中穿梭、变形,时刻保持着完美的伪装。
好几次,我的脚本都差点触发了警报阈值。我不得不临时修改代码,改变“折叠”的节奏和模式,甚至牺牲了一部分探测深度来换取隐蔽性。冷汗顺着我的额角滑落,心脏在胸腔里狂跳。
终于,在一次精妙的、利用协议时间戳漏洞进行的“折叠”变向后,我成功绕过了最后一层防御,短暂地获得了对节点7伽马内部文件系统的低级访问权限!
找到了!西格玛-德尔塔-4加密档案!
我迅速将其下载到我的便携终端,然后立刻开始清除入侵痕迹。就在我准备撤离时,一个低级别的警报似乎被触发了!某个后台的AI“猎犬”程序开始向我的连接点追踪而来!
该死!我立刻启动了预设的快速断开和混淆程序,将我的连接路由通过几个混乱的公共节点进行了跳转,然后彻底切断了连接。
幸好反应够快,应该没有留下直接指向我的痕迹。但这次经历也让我再次认识到,每一次与穹顶网络的接触,都如同在悬崖边行走。
回到BCI原型机旁,我将那份加密档案输入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