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自然是那些传统的盟友和助力,以罗氏为盟主的安东诸侯联合。只可惜经过了历代的战乱和分裂,不少家门衰微甚至断绝,再加上背盟自立的。
如今依旧追随罗氏的藩盟,还剩下六家半,至少都是拥有横跨一州以上领地的大藩,在行事上基本保持步调一致。
之所以还有半家,乃是因为其中原本居于次席的盛藩,在前代内乱分裂中,半数以上族人连同西戎州在内地盘,都投入北部联盟的缘故。
其次是在那些老牌藩家破灭之后,为罗氏所扶持起来,或是有条件的接受罗氏的庇护,亲附罗氏的后方中小地方势力,所构成了第二序列。
然后才是,由罗氏世代的下臣和旁系分支,陆续分藩出去而形成的新兴地方势力。他们构成了罗氏本家最基础的外围和屏障。
后两者在保持相当自治的情况下,也要依照当初的盟誓之约,承担相当对本家的各种征调和献纳的义务,只是具体程度有所不同。
而作为罗氏的外围附庸,在领有经济命脉和治安防要等日常运作上,无疑更加依赖和仰仗罗氏本家的多。
最后才是安东道中部的那些墙头草,作为和北部联盟的缓冲,因为地缘和利益趋向上,更加靠拢罗氏的一些外部游离势力。
因此,林林总总的下来,辽东城里居然来了几十家的代表和当家人,由Δ汇聚一堂。而其中不少是有着历史恩怨或是种种过节的。
在城外划出来的驻地里不小心撞见了,顿时恶言相向拔刀以对,那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因此,驻留在城中的安东守捉军和罗氏藩兵,不得不有些疲于奔命式的,东南西北到处灭火和弹压,以平息纷争。
到了后来,甚至还有一些满身腥膻味,明显来自山外草原的番胡部帐,或是兽皮羽冠面刻刺青,名为“林中百姓”的山民氏族,等有所往来的境外势力,也随着长途跋涉迁徙的畜群和满载货物的车一起,出现在了辽东城外。
到让我顺带见识了不少关于安东境内,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等,以及丰富多彩的风物和人文景观。
当然,出于好奇心理和直接或间接利益上的诉求,而跑到我这里来点卯式的投贴认人头、混脸熟的,依旧也有不少。
比如,我刚刚接待了一个来自洛东川的向家藩主。而向藩正好处在第三个梯次当中,属于西南地域的外围附庸势力之一。
而向氏生聚的洛东川,位于萨水(大同江)下游折转处的南岸河谷地带,以经营中型的猪羊等畜牧业著称与地方。当地繁育的洛东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