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职,自此在当地各自展出两大家系来。
而在乙未之乱生之后,安东之地因为地处较远,中间至少阻隔了平卢,河北两道。因此,没有能够赶上龙武军在地方的各脉势力,轮流进京与那些拥王派争斗厮杀,抢夺大义名分和清算血债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南朝的嘉佑大进军反应比较迟缓,组成联军才达到了河北,就生了西军东进扭转天下大势,联军也因此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匆匆就地班师而退。
但也因此比较完整的保全了实力,而将安东本地的分藩诸侯,连同直属朝廷的州县,都聚合在了一起,于平壤城订立盟约以互利自保。
所谓“罗与薛半安东”,就是这个时期所行程的说法。因为最盛时,这两家的亲族分支和附庸臣下,所掌握的领地和人口,已经囊括了安东之地的近半势力。
而自此历代的安东大都护和安东节度使之间,都是由这两大姓通过,五年一期诸侯联会的形式,而轮流推举出任的。
但是这种默契到了北唐的承光帝,重开天下而再续河山之后,就生了剧变。
以薛氏为的安东诸侯,被正当励精图治的承光帝所劝诱,而断然与依旧倾向南朝的罗氏分道扬镳。自此带着安东境内的领地军队和人口,一起投靠了地缘接近的北朝,而导致了安东诸侯的大分裂与矛盾激化。
但是这时候,以罗氏为的亲南派和薛氏?的投北派,还是保持了相当的默契和分寸,而在相当一段时间的对抗和冲突中,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甚至是默契。
但正所谓那句老话所说的,下限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种努力控制冲突规模而保全实力的做法,很快就在某种外在和内部力量的干预推动下,很快就失控变成了各家之间,实打实的争斗与厮杀,又愈演愈烈成为了下一代人,难以化解的血债与仇恨。
自此,安东诸侯的是非恩怨纠缠了近百年,断断续续的内战,自此埋下了根子也开了序幕。在此期间,安东诸侯们的立场和阵营,或许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更替转移着。
但是身为两大阵营的代表,薛氏和罗氏所扮演的角色,却是基本没有怎么变化过的。
长期的分裂也内乱,也给这两大势力,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损失,以及作为诸侯领威望与号召力的丧乱和衰微。
一批新兴诸侯势力乘势而起,而利用安东臣民久苦厌战的心理,多次分裂与抗争之后,变成盘踞安东北部,与草原互通声气的第三股势力。
但尽管如此,罗氏依旧是安东道既安东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