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讨击副使辛稼轩为常值官;
第二序由各只辅军大队,以及编制、战力较为完整的友军构成,以前军统制王贵为常值官,主要负责在第一序打开局面之后,后续占领、肃清、战线维持等防卫性勤务居多;
第三序则人数最多最杂,以十几只散兵团为基础,外加那些大量收拢而来的友军残余,以负责营造、输送、清理战地和打扫战场等劳役性的勤务居多。
这三序人马,外加上少量直接对我负责的斥候游哨捉生猎兵等小部队,堪堪也有近四万人。
光是每天人吃马嚼的就要消耗一千多石粮食和其他副食,以及各种冬日所需的燃料、衣被、油脂、伤病药物等配给,才能保证最基本应敌的战斗力或是相应的活动范围。
这还是在守势的日常状态下,如果要主动发起攻势的话,这个消耗比例只会随着参与部队的增加,而迅速翻倍起来。
毕竟,任何部队规模一旦上万之后,组织动员的效能和周期,都是一件相对庞杂而琐碎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当初的状况下,对于杨可世的突进,有些措手不及的缘故,铺开之后的战线变动和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大雪封堵街道的低温气候下。
好在杨再兴的冒险,令我们拿下了含嘉仓城的一部分,光是被我们控制的这部分,就足以⊥那些士兵可以一边不停的搬运,一边敞开肚皮放手大吃。
而这一路过来的艰难和逆境,也是一种试练和磨砺,可以最大限度的从我的部下身上,压榨出某种逐步突破极限的潜力和效能来,
比如我帐下的三班人员,从第五平到姚仲平,再到杜士仪,哪怕从未上过一线的人,也都不约而同程度不一的出现了某种成长或者说进步。
如果有具体数据面板可观的话,估计会看到一截截属性增加的提示。
这一点,从那些因为战事而不断增加的方案规划和图表作业,以及高强度连轴运转之下,以陆务观为首的参佐、内勤、幕僚人员,不约而同的在外貌特征上呈现出,向后世某种萌宠滚滚转化的共同倾向。都可以得到某种侧面的印证。
毕竟,在战场上犯错的代价,往往是令人难以承受的,因此,每一处细微的进步和改良,或许背后就是诸多血的教训丨给积累出来。
因为不擅长吸取教训的!人,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被战场的残酷给淘汰掉。活下来的既有运气使然,也有经验心得。
我如此站在城头静静思虑着,遥望着风雪飘摇之中,作为张德坤的私人信使,被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