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水稻(5 / 6)

地面上还留有收割机驶过的车辙——一个多月前,这里正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条子泥,是盐城东台近海区域呈南北走向的巨型沙洲,因港汊似条形,故而得名。

现如今,这里的农业种植区被划分成了方方正正的12块大田,每块田的面积在350~1600亩不等。

“海水稻就是在这里种植成功的,天禾的种子真的了不起。”

“我们水稻所研究了这么多年,还没培育出合适的耐盐碱水稻种子。”

冬天的海风如尖锐的刀片,无情的割过脸颊,只穿一件厚外套,寒冷直达肌肤身处。

但朱杰却是笑着说这话的。

朱杰是苏省沿海地区农科院水稻所的主任,一生致力于从盐碱苦咸之地催生出稻香麦浪。

“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落潮时一摊烂泥”,是东台人过去对条子泥的印象。

如今这里却长出了产量不低的海水稻。

对他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粮食就是最好的奖励。

郭阳也紧了紧身体,跺了跺脚,笑道:“也多亏了你们多年的坚持,才让种子有了实验的条件。”

海水稻是今年才培育出来的品种。

一千斤种子,除了一部分用在海南基地进行加代扩繁外,其余的都种在了这儿。

事实证明,结果是喜人的。

苏省拥有 />

且在长江、黄河环流堆积的作用下,每年都会自然增长两万亩。

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

面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让不断淤长的滩涂为保障粮食安全作贡献,是苏省科技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使命担当。

从清末状元张謇带领乡亲们在盐碱地上种开始,滨海重盐地块的改良利用就开始了。

此后从未停止过。

近几十年里,从盐城到南通一线,有小一半的土地都是由盐碱地开发而来。

但这里土壤盐分太高,秧苗立不住,水稻不发芽,无法种粮,只能晒盐,久而久之,地上结了厚厚一层盐壳。

沧海变桑田,从晒盐场到农耕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修堤筑堰、废灶兴垦、勤种绿肥。

为天禾海水稻的种植打下了绝佳的基础。

听见郭阳的夸赞,朱杰苦笑道:

“惭愧啊,搞了这么多年滨海重盐土改良集成,也就只能发挥这么点作用了。”

“可别,你们院培育的杂交狼尾草也是极为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