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章(4)伤寒病脉象特征与传变规律(2 / 3)

没有出现阳明病或少阳病的典型症状,那么就可以认为病邪没有进一步向里传变,即“为不传也”。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病的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传变规律。太阳病作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主要侵袭人体的肌表,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邪有可能进一步向里传变,分别进入阳明经和少阳经,引发相应的阳明病和少阳病症状。

然而,并非所有的伤寒病患者都会经历这样的传变过程。有些患者可能由于体质较强、正气充足,或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病邪在太阳阶段就被有效遏制,没有进一步向里传变。这就是“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所描述的情况。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治疗伤寒病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阳明病或少阳病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病邪的进一步传变。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即使患者没有出现这些传变症状,也不意味着病情已经完全稳定,仍然需要继续巩固治疗,以防病情反复。

原文:解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在中医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各自代表着病邪侵袭人体后,正气与病邪斗争的不同态势和病理变化。

太阳病,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人体的肌表层面。当病邪(如风寒等外邪)侵袭人体时,会首先影响到肌表的卫阳之气,导致卫阳被遏,无法正常发挥其温煦肌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同时,营阴也会因此受到郁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表现。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所以患者会感到恶寒;而病邪郁滞,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则又会导致发热。此外,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也是太阳病常见的体征,这些表现都与病邪侵袭肌表、气血运行受阻有关。

在治疗太阳病时,解表散寒是主要的治疗原则。通过发汗等方法,可以使病邪从体表而解,从而恢复卫阳的正常功能,使气血运行得以畅通。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这些药物能够发散风寒,调和营卫,达到治疗太阳病的目的。

阳明病,作为外感病发展到中期的一个阶段,其病理变化确实较为深入和复杂。在这个阶段,病邪已经突破了体表的防线,深入到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