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章(23)诸脉浮数发热恶寒,痛处饮食如常或藏脓之秘(2 / 3)

往往是热邪内蕴、熏蒸于上的表现。而战惕,则是指身体出现微微的颤动。这种颤动可能源于正气与病邪的激烈斗争,也可能与阴阳失调有关。当正气试图驱邪外出时,可能会因为力量不足或邪气过于强盛而出现颤动;同时,阴阳失衡也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不自主的颤动反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看,“面热赤而战惕者”这一症状组合,进一步说明了体内存在热邪,并且正气在与邪气的斗争中处于相对弱势。

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时,需要重视清热泻火、调和阴阳的原则,以消除热邪、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在具体用药上,可能需要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驱邪外出、扶助正气的目的。当然,中医治疗讲究个体化原则,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这是预后的一种判断。外感病邪一般有一定的病程规律,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里的“六七日当汗出而解”,意味着如果正气能够逐渐恢复,病邪得以外散,那么在六七天左右的时候,患者可能会通过出汗的方式将病邪排出体外,而病情得到缓解。

“反发热者,差迟”,这是指如果病情并未按照预期发展,反而持续发热,那么说明病情的恢复可能会比较缓慢或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正气不足,无法有效驱邪外出;或者病邪过于强盛,正气难以与之抗衡。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对于同一种病症,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遇到类似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迟脉则指的是脉搏跳动缓慢,通常与阳气不足有关。

“迟为无阳”,这里的“无阳”并非指阳气完全缺失,而是指阳气不足或虚弱。阳气在中医理论中起着温煦机体、推动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当阳气不足时,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包括汗液的生成和排泄。

“不能作汗”,指的是由于阳气不足,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汗液来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温。汗液是机体调节体温和排泄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汗液排泄不畅时,机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其身必痒也”,这是阳气不足、汗液排泄不畅可能导致的一种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痒往往与风邪、湿热等邪气有关,而阳气不足则可能导致机体对邪气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引发痒感。

此外,汗液本身具有一定的润泽皮肤的作用,当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