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三章 宣明五气篇(1 / 2)

《宣明五气篇》它按照五行法则归纳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文章背景与概述

《宣明五气篇》作为中医经典文献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接了《藏气法时论》中关于五脏之气与四时相应的理论,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人体五脏的生理病理机制,展现了一幅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妙画卷。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一系列归纳与总结,系统地揭示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五味所入,即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滋养着肝、心、脾、肺、肾五脏;五气所病,则是指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侵袭人体后,可能引发的五脏疾病。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等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医对人体五脏病理变化的全面认识。

其中,五脏所藏、五脏所主的理论尤为重要。它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些精神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五脏还分别主宰着人体的不同功能,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等。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医治疗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此外,还提到了五劳所伤的概念,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对身体的伤害。

至于五脏之脉的内容,更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精髓所在。通过观察人体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五脏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二、主要内容解析

1.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反映了五脏与五味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中医食疗和药膳制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2.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这描述了五脏之气失调时所表现出的病症,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3.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这揭示了五脏精气失衡时人的情绪变化,对于理解心理疾病与五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指出了五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