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咱需要的是新鲜血液来让朝廷增添活力,而不是壮大那帮老家伙的门面!”
朱橘闻言,微微点头。
明初的‘南北榜案’虽然发生在洪武末期,但实际上,早年的科考同样不如人意,否则老朱也不会废止科举长达十年。
科考的结果,与他的预想背道而驰,那还不如靠他的眼光,去慧眼识人算了!
“本来北方士子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战乱,他们的资源根本就比不上南方士子,自然也就考不过南方士子。”
朱橘笃定的道,
“所以,老爹你也不用生气,科考并没有谁徇私舞弊,谁要是敢在大明第一场科考上搞小动作,都不用您老出手,我直接带人就给他开瓢了!”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宋濂,都是清白的,这一点我倒是可以保证。三十六人全都为南方士子,这是客观事实。”
他的一顿分析,也是让朱元璋彻底冷静了下来。
想想也是。
李善长一向谨小慎微,宋濂更是以公正廉洁闻名。
他俩不太可能操纵科举。
“是事实,咱倒是能接受,可北方士子以及北方百姓,他们能接受吗?”
老朱轻叹道,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试了,现在,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于咱而言,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啊!”
他反倒还希望有人徇私舞弊了。
这样杀几个人,掉几颗脑袋,就能平息北方人的怒火,非常的简单。
没人舞弊……事情反倒复杂了!
“我先前听宋师傅说,还有一个因素,造成北方士子稀少。”
朱橘忽的又道,
“应天对于北方偏远地区的士子来说,实在是太远了,他们有些人赶路都要耗费许久。”
“尤其是这一次,您举行会试又比较急,南方人倒是都能赶到,毕竟就在周边,但北方人却有许多缺考的,等他们辛辛苦苦赶到应天,考试都快结束了,后面两场考试,我接待了不少这种情况的北方士子,他们无不沮丧落泪。”
“要不然,您再给那些缺考士子一个机会?”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站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不可,不可……”
他轻声道,
“科举有科举的规矩,岂有补考之理?”
“不过,你之前说的也有道理,大明是新创之国,倒也不必那么古板……”
“嗯……还是不行,不能开这个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