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少。
老爷们可以猜猜老道长会怎么死,主角又会怎么重归朝廷?第2/2页)
这明显就是要打持久战的意思。
而朝廷对此给出的参考,也在进一步预测,俺答部此次南下若短时间内无法攻破大明边墙,辛爱黄台吉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向西带着兵马和牧民驻扎在大青山南侧的河套平原上。
算得上是进可攻退可守了。
而朝廷为此,也做出了应该有的对策。
首先就是宣府、大同两镇都有朝廷急派的敕令,要求宣府总兵官马芳、大同总兵官孙吴二人抽调本镇各路兵马支援边墙。
两镇巡抚则就地筹措粮草物资器械。
很显然,朝廷这一次并没有打算再给宣府或者大同,增派额外的钱粮。
但朝廷那边也在按照胡宗宪的提议,开始由镇远侯顾寰整顿编练京营,户部、太仆寺、光禄寺也已经将钱粮酒肉筹备好了。
兵部亦下令山西、延绥、固原、宁夏四镇调动兵马,防备俺答部的辛爱黄台吉带兵西进,从山西、陕西一侧南下。
又命甘肃镇放出探马夜不收,警惕草原西侧蒙古敌情。
林林总总的,因为一个辛爱黄台吉统兵南下,大明九边超过半数边镇都为之动了起来。
而在朝廷如此调动下,尤以宣府、大同两镇,亦是明白朝廷这一次大概是下定了某些决心。不发钱粮不说,恐怕要是战事不利,还要有一帮人为此受到朝廷的惩处。
因此宣大两镇这一次调动兵马也算是利索,就连马芳和孙吴两位总兵官,都亲自带着人离开了驻城,赶到边墙附近的卫城,抵近观察敌情,都督前线各路兵马。
而其中倒是有一条很短的消息,引起了严绍庭的注意。
最近这段时间,东厂和锦衣卫在北京城内外,竟然是罕见的抓获了数百名疑似和关外有秘密往来的人。
这里面有明人,自然也有蒙古人。
至于说,除了这些有关于九边的消息,就是京中的事情了。
皇帝不豫的事情,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的传开。
所幸有高拱强压,加上借着之前百官殴斗于西安门前的事情,将京中百官的异动给压了下去。
然后在某一次内阁议事上,高拱这位首辅忽然就提名,为顺应皇帝谕令,举兵部尚书胡宗宪机预内阁。
这件事立马就引起了李春芳的反对。
理由也是现成的。
东南五省虽然说倭患已经大多消除,但偶尔还是会有倭寇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