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一天,一则来自德/国之声的报道如同平静的水面落下了一块石头,不和谐的声音让民/主斗士们坐立难安。这篇报道的主题是:纯粹和平主义的代表人物DL喇/嘛对中/情局在西/藏活动的了解,很可能比他迄今承认的多得多。
“很可能?身为一个记者,怎么能用这样的字眼,可能!还很!这应该出现在斯蒂芬金或是斯蒂芬霍金的作品里。”民/主联合/早报的主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挥舞着那份报道。
“是啊!多得多是多多少,这也没有具体数字,这也太不慎重了吧。你看我们是不是写篇评论员文章反驳一下?”助理肯尼思是个年经人,他才进这家报社就已经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气象观察员了。
机会很难得,拜访一个久负盛名的争议人物是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可以去。”
“你了解这个人?”
“相当了解,我还知道这名字的由来,那绝对是一个很符合我们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故事。”
“什么故事?”
肯尼思立刻站起来,熟练地来了段顺口溜:“东边来了个喇/嘛,西边来了个哑巴,喇/嘛手里拎着五斤挞嘛,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别着喇叭的哑巴要用喇叭换手里拎着挞嘛的喇/嘛,拎着挞嘛的喇/嘛不愿意用挞嘛换手里拎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后来他们决定一起组成个叫DL的冒险团队,哑巴提供喇叭让喇/嘛吹奏,而喇/嘛把挞嘛分给哑巴吃,他们来到了美/国,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主编看了他足足两分钟,喘了口气,摇摇头:“你知道得太多了,恐怕你过不了试用期。”
肯尼思挠挠头:“其实我挺健忘的,主编,您刚才说什么来着?”
主编皱着眉,从抽屉里拿出小梳子。肯尼斯赶紧上前,接过梳子帮着给头皮活血。
“您最近太辛苦了,国家应该早点把终身成就奖发给您才对。我的轻重如何?右边?中间一点?再右边一点?我这段时间挺气愤的,怎么没人主动给你分担点呢?哦,我不是说那几个副主编,我是说他们应该多在外面跑一跑,我每次看他们交上来的稿子里的错别字就特别生气,有种把他们踢回小学的冲动!……我一直在想,要是我再成熟一点,肩膀再厚实一点,做事再多一点,您也可以多些时间享受生活,……还要再重一点么?”
“可以了。”主编伸手挥开肯尼思,抖抖纷飞的雪片。
“那这个DL的事?”
“你去拜访一下他。我们有必要做出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