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流通不畅,局部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血瘀则表现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瘀血、肿块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可能与“乱经”的概念相关联。
岐伯接着说: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当谈及“以上的治法必然会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邪得以深入,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会乘之而起”。
“阴阳相错”指的是人体内阴阳失衡,原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阴阳二气出现了紊乱。这可能是由于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患者本身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导致的。
“真气与邪气不分”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未能有效地将人体内的正气(真气)与邪气区分开来,导致治疗时误伤了正气,或者未能有效地驱逐邪气。这种情况下,邪气可能会趁机深入体内,进一步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
“络脉外虚,经脉内乱”则是阴阳失衡、真气与邪气不分的具体表现。络脉是连接经脉的细小血管,当络脉空虚时,意味着气血流通不畅,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支持;而经脉内乱则表现为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紊乱,可能出现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病邪就会乘之而起”是指在上述病理状态下,病邪(即致病因素)会趁机侵入人体,进一步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治疗时机和剂量,以避免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等不良反应。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