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元前196年制作的大理石石碑,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的纪念,上面所刻的内容主要是叙述托勒密五世自其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王位的正统性,以及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
这块石碑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其2000多年的历史,而是因为这一段文字是由三种语言的版本来书写,分别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意为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又称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和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因为当时的埃及已经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被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的译文)。
因为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被使用的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和写法彻底失传,尽管古埃及人的文字史料遗留下不少,但之后有许多考古和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因此,古埃及的历史一直就被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人们只能凭借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充斥着许多的不解之谜。
直到罗塞塔碑面世,它独特的三语对照的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唯一可以辨认和阅读的,利用这个关键来对比分析碑上其他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最不济也有了一个解读古埃及文字的突破口。
这块珍贵的石碑象世界上许多文物一样也历经了磨难,1799年雄才大略的拿破仑占领埃及,他军中有一个叫布夏贺的上尉,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成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不知道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还是真的知识渊博,反正他认为这块石头肯定价值不凡,于是向上级报告,并与同年8月运抵拿破仑设在开罗的埃及研究所,供里面的专家学者分析。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所以根据发现地点命名为罗塞塔碑。
不久后,英法战争爆发,罗塞塔石碑辗转流转到英国手中,并于1802年以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开始公开展示。没有人知道这流转的过程发生了多少传奇故事,这块石碑到底是怎么到了乔治三世的手里的,也或许根本就没有被英国皇室收藏,而仅仅是以他们的名义由其他人捐赠的,这注定将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现在的秦大仙人当然不知道,他跟石碑的缘分并不止此,在他和里贝克商议交换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