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实在,让他们随便将自己的家当、细软一起装了,如有心腹愿意跟随,都可到京师任职。一个是当朝次辅、托孤大臣,一个是御马监的掌印太监,有这两位担保,甚至是当面拟折子,给这些心腹将领拟官,京师的武将闲职有的是,甚至禁军之中,就有不少领银子不用干活的差事。可以说,有岳大人和曹公公的签名,你拿着就能上任,都没有人敢拦你。
有句话叫攒鸡毛凑掸子,答应去京城的人越多,这些人的胆子就越壮,甚至到了最后,有那不是心腹的头目,也主动要求进京。毕竟这次,岳大人开出的价码还是蛮高的,你在这边是副将,到了京师就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或者是都督佥事,再往下排,还有经历、都事之类的官职;除此之外,如京卫指挥使司的官职,四五品的养老差事,岳大人也不吝啬,最高可以给到指挥佥事,再往下的镇抚使司,岳大人也一并安排,总而言之,最小也给你一个七品官。
如有一个叫丁四的小子,只是一个千夫长,他脑子很是灵光,认为留在这边,还要打仗,生死难料,还不如跟着一起去京城呢。自己还不是流寇中的头面人物,朝廷自然不会难为自己,再者说,岳大人也不可能豁上名声,去对付他们。于是,他主动要求,想要随同进京,岳肃照单全收,马上开具凭证,赏了他一个都指挥使司都事的职位。
曹化淳更是离谱,看哪个小子顺眼,直接就问对方愿不愿意到禁军任职。禁军不用打仗,还威风凛凛,粮饷一份不少,而且去了还不是当兵,最少给一个副千户什么的,搞的大家伙更是向往。
一来二去,大小职位给出三四百个。虽说赏了这么多官职,朝廷一年要付出的俸禄,实在不少,但岳大人却认为极是划算。大明朝养的闲人多着呢,各地卫所,打仗狗屁不是,一年到头,不照样得朝廷养着。试想一下,这仗要是再多打一年,朝廷得花费多少;反过来再想,这几年打仗,朝廷的大小将领死伤无数,怎么说也需要补充吧,现在还不能把他们派到地方,但等到曰后,完全可以补充地方上的缺位。甚至可以说,随便拉出一个王爷,朝廷养一个王爷花费的银子,就足够养活这帮人了。而现在王爷死了好几个,这不也省下不少么。
一来二去,此事也算是和平解决,欢喜收场。当天下午,众将领就跟着曹化淳前往黄河坐船,前往京师。
到了京师之后,他们马上意识到,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朝廷没有食言,每个人都给安排了府邸。高级一点的官员,曹公公甚至还给专门安排了丫鬟、佣人,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