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报社能够尽量的代替学校,教孩子们一些初级文化,也就是扫盲一类的,最终王林还是狠下心,又给各大报社下达了一条命令,凡培养一个孩子完成基本扫盲任务,报社可获得一元钱的政斧补贴款。
现在的一元钱,相当于以前的六两银子,这等好事降临在自己身上,哪一个报社不想干?且不说别的,只要有王林的一句话,即使要他们出全资,有些报社也不会反驳一句的。
就好比华夏时报,这家报社可以说如今已是国内的报纸业的龙头企业,老板虽说是英国人,可旗下的员工却没有一名是英国人,清一色的中国人,而且员工福利,也是全行业内最高的,不仅记者如此,对于未满十八岁的孩子,华夏时报虽说给的薪水与王林规定的一样,但他们却提供一曰三餐,一周三次午餐中有肉。
这倒是让不少人怀疑,这个英国老板是不是中国人?怎么对中国人比对英国人还要亲呢?当然,就是因为这个,华夏时报的报社内,几乎每曰都会有一群孩子们前来报道。
人数多了没关系,人多,那就缩小他们的送报区域,送完报纸就赶紧给我回来上课,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能基本步出文盲的阶段,反正报社内有的是文章,用来考试也极为方便,而培养孩子认字,似乎也成为了报社的第二职业。
“老黎,孩子不要,你就别强迫了!”一名坐在一旁观看许久的顾客,这时微笑着看向黎老板,说道。
“好吧,不吃就不吃吧,你赶紧把报纸送完,然后就回报社上课去吧,以后做人要有出息,决不能没了骨气!”看着小三如此倔强,黎老板心中一阵感叹。
“恩,知道了,黎叔叔!”
待小三离开之后,刚才那名说话的顾客,起身拿过报纸之后,便坐回了原位,大声的朗读着报纸上的内容,他叫戴仁,以前是名书生,后来朝廷没了,八股文什么的也就没用了,原本还以为没了朝廷,他便没了生活的动力,没想到新国家建立以后,像他这些识字的人,要想找一份工作尤为容易,只是他不愿去官府之外的其他地方工作,还好最后官府招收文书,戴仁一想,反正是在官府工作,兴许时间久了就能升官了呢?于是乎,戴仁从此便成为了一名编外临时公务员。只是他还不太明白这编外临时公务员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戴先生,你这骗人的吧?”一名年轻小伙子,一手拿着个包子,一手端着碗豆浆,边吃边说着。
“就是,两艘军舰就能干沉人家十多艘,反正我是不信!”另外一名年轻人附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