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已经全面调整战略,集中所有人力物力建造航空母舰,并和美国联合制造新的喷气式战斗机,美国同样在大规模的建造航空母舰和新的护航舰艇。
以他们的底蕴和生产能力,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就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特别是美国。
问题是眼前这段时间,英美在大西洋上确实不占据任何优势,两者加起来也无法和中国的大西洋联合舰队相抗衡,在主力决战之后,中国的印度洋和地中海联合舰队分成两个战区,主力集中在新的地中海联合舰队,并将驻地从希腊调整到阿尔及利亚,对整个地中海的入口实施封锁,并随时可以离开地中海和大西洋联合舰队共同行动。
德国海军除了此前的狼群行动外,直到目前都没有和英国海军有过任何的主力交战,整体实力保存的很完整,这个时候才敢于冲出来驻守在威廉港,并不断开始加大在北海的巡游范围,逼紧英国到俄罗斯的北方航道。
此时的北方航道已经不如以前那样重要,在中国大西洋联合舰队的封锁下,美国船只不断在大西洋航线中被击沉,逐渐无法承担对大西洋对岸的支援。
在中国的干预下,德军没有进攻荷兰和丹麦,而以荷兰、丹麦、挪威、瑞典为首的北欧阵营虽然继续保持中立,但在大局渐渐偏移向亚欧同盟的情况,他们也开始更多的和亚欧同盟合作。
1942年7月24曰,中国开启了对俄罗斯的第三[***]规模攻势,德军也派出了44个师和波兰、乌克兰的部队攻入白俄罗斯,从西线和中国一起夹击俄国。
俄军虽然在总兵力上占据一定优势,此时全面动员的总兵力达到了1700万人,依靠北部航道的艰难补充,以及自身粗放式生产的特点,坦克数量和飞机数量并不比同盟国低,但在步兵装甲车方面的差距就比较远了。
俄军只能靠大量的火炮部队来弥补这个缺点,本身继续立足于防守作战和消耗战。双方的空军规模都在两万余架,实际上的技术代差是非常明显的,飞行员的技术素养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双方在空中大规模交战的结果只是俄军再次丧失了制空权。
在此基础上,同盟军空军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轰炸,装甲兵团部队则在空军的支援下强行切割对手,大规模空降部队在空降坦克的支持下,不断包抄对手的腹地要害,武装直升机的大规模出现,火箭炮和导弹的全面投入。
从1942年8月22曰发起总攻,到1942年10月,俄军开始大面积的溃败,俄军战俘已经多达五百余万人,中国北线集团军率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