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百五十四章 赐宴(2 / 4)

明末行 千斤顶 3008 字 2021-06-18

朝尤其是明朝末期,江南的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雏形,稍有身家的商贾士绅家产全都是以数十万上百万计。可是明朝的户部为什么还是这么穷呢,因为在明朝后期有一个“怪现象”——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抵制排斥,而且这样的抵制活动,几乎无一例外的获得了成功,而且这样的成功进一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正确姓。“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不言利,只言义”,那都是对国家政斧、对皇帝说的话,意思是你政斧,你皇帝只要说说义就可以了,来说利就不好,就不光彩!

原本明朝的商业赋税已经非常之低,只有三十分之一,要是这个税率放到后世能把所有的商人给乐疯,可就是这么低的税率在那些东林党人看来还是太高了,于是经过他们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到最后连这三十分之一的赋税也给免了。最后搞得朝廷越来越穷,最后把整个江山都给弄丢了。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644年,当闯王李自成带着他的流寇大军攻破燕京城时,三十五岁的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并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吊死在紫禁城北面煤山一棵槐树上。

崇祯吊死的时候,太监的评价是“若魏忠贤还在,天下本不会如此的。”

文官的评价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

而崇祯皇帝评价却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看着这位还不到三十岁便已有了白头发的皇帝,庞刚嘴巴张了张想原本想说点什么,但又联想到后世人对崇祯滥杀、多疑、贪财、苛政、昏庸等诸多亡国之君的评价虽然不一定绝对正确,但用“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来概括崇祯的一生却绝对是没有错的。现在的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的病人,任何想要拯救这个王朝的人都会被他拖入无尽的深渊。

想到这里,庞刚默默的把心中的话又咽回了肚子里。一言不发的吃着碗中的白饭,不一会碗中的米饭就被庞刚吃得一干二净。拒绝了宫女给他加饭的庞刚站起来又对崇祯施了一礼以示谢过皇帝赐宴之恩。

崇祯放下了碗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