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320章 都是被惯的(3 / 5)

就别找我拍电影,反正爷也不缺你这点钱,这就是他们的态,哪怕现在香江电影事业不景气,可是香江人在这方面的傲气从来没有消失过。

其实,这一切,还都是咱们国家给宠坏的!

如若追溯香江电影与我们内地的合作拍片,可能很多人会从.革后算起,但事实是早在1964年,香江凤凰电影公司便曾赴内地取景拍摄了武侠片《金鹰》。其时香江左.派电影公司‘长凤新’(即长城凤凰新联)因与内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又有内地资金支持,关系相当密切。可惜不久即受.革冲击,一停止电影制作,直至四.人.帮倒台,内地相关政策渐始宽松,才令恢复制片业务的左.派公司再与内地合作拍片。

当年香江之所以频繁与内地合作拍片。其实主要出于拓宽本土电影题材内容的需要,而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自然是内地刚刚开放的珍贵物和山河美景。比如1981年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中原电影公司摄制)便在真正的河.南嵩山实地拍摄,1982年许鞍华执导的《投奔怒海》(青鸟电影公司摄制)本来讲述的是越南故事,但因条件不允许,所以改在风景气候与越南相似的海.南岛拍摄,并得到内地政府大力支持。

这两部打破港片创作地域界限的电影上映后都引起巨大反响,尤其《少林寺》同时风靡香江和内地,创下惊人票房收入之余,更成功掀起此后数年香江赴内地实景拍摄古装题材功夫片的热潮。

随着香江左派公司与内地联合摄制的影片不断取得成功。自然令许多非左派的香江电影人蠢蠢欲动。1983年,作为第一位返回内地拍片的非左派公司电影人,著名导演李翰祥自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了展现慈禧发迹及英法联军侵略华夏的历史传奇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为此李翰祥蒙受了沉重的政治压力,但出于思乡之情和能在有生之年去燕京故宫实地拍摄清宫历史片的壮志,加之华夏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令他顶住压力,并将事业重心从此转移内地,陆续执导多部清宫传奇片。

而华夏政府也大开方便之门。开放故宫等名胜重地及诸多珍贵物供其拍摄,使得李翰祥的电影具恢宏历史气概和逼真实感。正因如此,《火烧圆明园》系列才在香江和内地都受到广泛欢迎,进而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少林寺》和《火烧圆明园》的相继成功,让香江影界认识到内地市场和拍摄资源的巨大潜力。之后诸多香江制片公司及电影人,立场不分左右,纷纷涌向内地搞合拍。

他们目的虽多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