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况下,主炮的口径越来越大,身管越来越长,就导致了主炮的重量快速增长,火炮的重量增加了后,如果帝国皇家海军继续采用低干舷的话,倒是可以装备更多的火炮。
不过帝国海军一直非常坚定的推行线列战术,对已经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横队乱战战术不屑一顾,因为当年帝国海军在珠江口海战的时候,就是凭借一字纵队的战术,然后贯穿了整个英军线列。
不过此后帝国海军虽然尝试过舰艏对敌政策,但是帝国海军深入研究后发现,当年的珠江口海战之所以能够获胜,并不是因为舰艏对敌,而是因为当时最大程度发挥了侧舷火力。
因此从六十年代末期以下,几乎每一艘帝国海军的战舰,都是以战列线战术为核心而进行设计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坚定不移的使用:前后双联装炮塔。
在船体有设计余量的时候,还采用了菱形布局,在侧舷安装单装或者双联装的主炮,以加强侧舷火力。
不过随着主炮的口径加大和身管长度边长,火炮以及炮塔的重量加大。
更关键的是,进入1875年后,帝国皇家海军的战略已经从近海防御转向了深海防御,预定作战区域不再是帝国沿海海域,而是预计是在远离帝国的海域,包括阿拉斯加所在的北太平洋海域,夏威夷所在的中太平洋海域,然后还有南洋海域甚至是前出到印度洋。
作战区域的延伸,就需要战舰拥有优秀的适航性,因此在帝国存在了多年的低干舷设计,就是被彻底抛弃。
新式战舰宁愿牺牲一部分的火力,也要保持常规干舷设计,以保证自家的战舰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横渡大洋,出现在帝国需要他们出现的海域。
采用常规干舷,前后双联装主炮布局,这些特征已经和历史上的前无畏战舰极为相似,不过当代帝国的战列舰和前无畏战舰还有着极大的不同,最大的明显特征就是当代战舰并没有大量的七寸以上的二级主炮。
因为当代还没有硬化装甲,各国的主力战舰使用锻铁装甲或者钢面装甲又或者是钢面铁甲,这些装甲的防护能力远远没有硬化装甲那么变态。
少昊级战列舰和月桂级装甲巡洋舰,基本上就是代表了当代帝国战舰发展的最高水平了,如果还想要继续突破的话,那么只能是寄望工业水平的大幅度突破。
要等待硬化装甲、三胀式蒸汽机的出现,才有可能让现有的战舰设计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由于技术水平突破困难,同时由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也是慢慢增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