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如果执行的话,俄罗斯不敢说把整个巴尔干半岛收入囊中,但是却通过保加利亚公国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军舰通行权,能够把势力彻底延伸到地中海。
这种情况自然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和奥匈更是强烈反对。
奥匈身为一个大半国土都在巴尔干的二元国家,自然是对俄国强行插手巴尔干半岛,试图把这些地区斯拉夫化是极度不满的,而英国则是出于遏制俄国扩张,尤其是遏制俄罗斯面向地中海、波斯湾方向的扩张的需求。
当即,这两个国家就是联手对俄罗斯施加了庞大的压力。
这种庞大的压力下,俄罗斯人也是不得不吐出了大量的战争胜利果实,在经过德国的调解下,签订了柏林条约。
而该条约的签订,大保加利亚公国变成了一个小公国,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也是被奥匈接管,俄罗斯人的军舰也是不得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可以说,柏林条约的签订,纵然是欧洲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的一次瓜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英国和奥匈等国对俄罗斯扩张的阻止。
柏林条约后,俄罗斯和奥匈两国纵然是没有彻底决裂,但是分歧已经是不可调和,这三皇同盟恐怕是卑斯麦都没有信心能够维持多久了。
对于欧洲的这一系列变故,对于遥远的中华帝国而言却是影响非常有限,因为距离遥远,所以对于这一连串的事务,尤其是柏林会议期间,帝国是不关心,也没有能力关心。
各国进行谈判的时候,帝国的外交人员甚至都没有获得列席参与的机会,只是在最后旁观了他们最后的签约仪式而已。
在欧洲各国,尤其是欧洲的几个强国眼中,中华帝国的国家地位并没有比六十年代强多少,1878年帝国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欧洲的影响力,就和美国一样,属于被人无视的那种。
哪怕美国和中华帝国在最近二十年里工业实力大幅度增加,发展迅速,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如美国在美洲,帝国在亚洲。
但是在欧洲的那些传统列强眼中,甚至在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王国这两个刚统一没几年的新生代强国眼中,美国和帝国的存在感都是非常薄弱的。
对此,帝国国内的民众们可能没有什么感触,但是在欧洲驻扎的帝国外交人员可就是感触极深了。
在伦敦和巴黎的外交场合里,帝国的外交官和美国的外交官就是一对难兄难弟,经常是独自在角落里看着一大票欧洲国家的外加官们高谈阔论。
某次伦敦的外交酒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