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纯蒸汽动力,装备一座往复式蒸汽机,单轴单桨推进,为了获得足够大的马力来推动这艘庞大的万吨巨舰。预计配属十座锅炉,预计功率可达七千匹马力,最大航速达到十四点五节。
如果是在六点五节的经济航速上进行巡航,那么续航距离可以达到两千海里。
防护上,一些重点部分采用五点五英寸厚的装甲,其他大部分区域才是采用四点五英寸的装甲。
火力方面,预计采用高达八门的两百五十毫米的后装舰炮,身管长二十五倍,同时在船首以及船尾分别部署了两座双联装炮塔,然后在船体的中部两侧分别部署了一座双联装炮塔。四座炮塔呈菱形布局
此外在船体的两侧,分别部署六门,一共十二门的一百五十毫米的二级主炮!
火力的部署和数量和英国人的米诺陶级略有不同,英国人的米诺陶是四门九村主炮。然后是二十四门七寸副炮。
而帝国的主炮口径要大一些,但是二级主炮的数量要少一些。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华帝国的这艘战舰采用全封闭式的主炮炮塔,就连那些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也部署在侧舷的胸墙装甲后面,同时胸墙装甲的上部直接连接舰桥建筑,因此看上去也像是封闭式炮塔。
然而不管想不想,但是这种副炮的部署模式至少要比露天甲板强得多。
在这款战舰的设计上。帝国海军可谓是进行了综合性的取舍的,首先是船体,因为这款战舰的设计之初就是要用来进行舰队决战的,因此航速绝对不能和近海战舰那样低,最低要求就是要达到十四节,不能比英国人的万吨铁甲舰差。
防护上同样如此,随着舰炮口径的进一步提高那么有必要加大装甲厚度,为此采用了五点五英寸的最后装甲厚度,此外部分次要区域则是四点五英寸的装甲厚度。
这个装甲厚度足以应对目前的大部分舰炮,那些八英寸以下的舰炮对这个厚度的装甲基本无能为力。
火力的部署上,也是经过取舍的,原本是打算装备四门十英寸主炮,装备二十四门的一百八十毫米侧舷副炮,但是之前的珠江口海战已经证明了,不管是六英寸还是七英寸级别的后装线膛炮,都无法有效击穿现有的四点五英寸装甲,更别说以后的那些五英寸甚至更厚的装甲了,目前只有两百毫米以上,甚至两百五十毫米乃是更大口径的主炮才能够有效击穿目前铁甲舰的厚重装甲。
所以舰政司是迅速放弃了这些一百八十毫米的副炮,然后改变火炮布局,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