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舰的二级主炮。
对了舰炮系统进行招标外,海军内部的战舰设计部门,即海军舰政司也是展开新式船体的设计,海军高层给出的要求就是,要求船体的坚固性要更大,同时要求保持更优良的储备浮力,内部舱室要进行防进水处理,同时要求加强对上层甲板部分的防护能力,具体为加强炮塔的防护能力,加强舰桥等建筑的防护能力。
避免在露天甲板上直接部署舰炮,以保证炮位的安全。
同时还要求尽可能的优化船体。降低兴波阻力,但是也不能把长宽比放的太大,因为那样会大大增加装甲带的面积。进一步造成船体的重量加大,总吨位上升。
当代的决战中的铁甲舰其长宽比一般都比较低。比如去年英国人才服役的米诺陶级铁甲舰,就是超过一万吨,用来进行舰队决战的主力大型铁甲舰,其长宽比为六点八一,这等长宽比放在后世的眼光来看,就是短肥圆的代表,和线条美感没有半点联系。
同时帝国海军的炎帝级铁甲舰,虽然吨位小一些。但是在帝国海军内部也是用来决战的主力铁甲舰,其长宽比甚至比米诺陶级更小一些,只有区区六点二的长宽比。
不过这个时代还有更多的铁甲舰比炎帝级的长宽比要小,比如英国人的防御级以及赫克托这两款六千多吨的铁甲舰,其长宽比都只有五点五七穿越修仙之倾鸾。
而帝国海军的女蜗级近海铁甲舰,长宽比更小,只有区区的五点二。
对于船舶来说,同样的吨位和动力,其长宽比越大,兴波阻力就越小。如此航速就越快,同时需要防护的部分就越大,装甲带越长就越薄弱。
反之长宽比越小。航速越慢,防护面积随之变小就能够配属更厚的装甲。
因此海军舰政司在设计船只的时候,往往是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不能说单纯为了提高航速就提高长宽比,因为那样防护就会跟不上来,如果防护要跟上来的话,那么就得加大吨位,吨位大了就得需要更大的动力,动力大了同样需要更大的船体和吨位。如此就陷入一个死循环。
所以每一款战舰的船体设计,基本都是考虑自家海军的战略需求。并不是战舰设计师想要怎么来就怎么来的。
对于1866年的中华帝国而言,万吨巨舰还有些遥远。要想建造万吨巨舰,就得等八年甲舰成功后才能正式施行。
而八年甲舰自1864年正式动工以后,现在已经是施工了将近两年多,不过依旧没能完成船体建造工作,预计最早的下水时间会是在明年春季,而下水后还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