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头。
而如今呢,就算你治理的县啥都没,但是也可以通过兴办教育来摆脱这种困境啊。
咬咬牙办上几所学校,过上几年自己兴许就能够落下一个‘教化有方’的考语,兴许仕途就一片明朗了。
如此也就造成在地方财政上,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是比较大的。
如果结合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话,虽然具体数据难以统计。但是在整体财政支出上,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该是会在百分之十左右,兴许还会再多那么一两个百分点。
不过就算帝国对教育投入再大。但是受限于帝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有限,投入的比例就算大一些,但是也难以满足帝国全国范围内的新式教育开办。
全中国有多大,按面积算可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按人口算的话大约是三点五亿到三点八亿之间,帝国的具体人口有多少,帝国民政部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推测。
省级单位就有二十四个,领土以及行政划分基本上沿袭前清时代。不过也有所改变,和前清相比。增加了东北三省,草原蒙古。乌台两省,增设西藏省,而关内十八省则是照旧。
偌大的帝国领土上,需要多少新式学校才能够彻底普及新式教育?
所以哪怕是帝国已经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全国性普及,并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上学的话估计都得几十年以后了。
如今帝国的教育虽然开始推广新式教育,但是依旧是和封建时期的精英教育一样,帝国的教育资源只对少部分学子开放,而绝大部分的民众是无法享受到帝国的教育资源的。
以前一个县也就一个县学,现在一个县普通也就只有一所高等小学,一个县的高等小学的学生多则数百,少则数十。
而一个县的适龄学童肯定是不止这么多的。
执行精英教育模式是目前帝国的教育现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教育经费就这么多,学位就这么点,根本无法让所有适龄学子都能上学。
不过如此也就有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学校少了,求学的人又多,相对而言竞争都比较大,通常能够考入高等中学的学子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学霸级的角色,至于那些能够考入帝国大学,江南大学的学子,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放在这个时代说是天才也不为过。
这从高等教育学校里,学生们的自学风气非常流行就可以看得出来。
要知道除了帝国大学和江南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外,其他学校的教育质量其实相当有限,哪怕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