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十七章 一场祸事引发的变革 (一)(1 / 2)

季默奇缘 悟空无相 1278 字 20天前

神农部落内各部民众除集体狩猎、牧鱼、防卫、修桥补路外,可分头狩猎,采果,只交少量的给部落,大多数归采集者所有,使人们得到了休养生息,很快就富足起来;加之神农等人待人和善,没有部族歧视,投奔他们部落的越来越多。善于围猎捕虎的羲诚与精于制造的羲和兄弟,善于岐黄之术的歧伯夫妇等人纷纷到来,使部落的实力大增。

羲和一来,就对抽丝方式进行了改进。当时天蚕女把卷丝用的卷筒,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一手理丝头,一手摇卷筒。

“你这样虽然比树枝卷得快,但只有一只手理丝,有时候还理不过来,得停下。如果不摇卷筒,两只手都理丝,不就快很多吗?”

“我也想那样呀。可不摇卷筒,丝咋绕上去呀?”

“要是在卷筒上按上曲轴,用木条连接着一块木板,用脚踩动木板,让卷筒转起来呢?”

“有道理。咱们试试!”

天蚕女一听,来了兴致,二人很快就做好了模型,几经试验之后,竟然成功了。不仅缫丝方便,也快捷了很多,之后天蚕女等人又用蚕丝织出了绸缎。

时隔不久,又有人发现把野麻的皮放在水里,泡松散后,可以用棍子槌击出麻丝来。于是,便弄了些麻丝带回家,交给女儿。这些长长的麻线被她用“陶制纺轮”捻成线。纺轮只有铜钱两倍大,样子也像铜钱,中间的小眼插着竹签,签子顶上系着麻丝。用手转动纺轮,利用纺轮在悬坠状态时旋转的重力和扭力,把麻线拧成一根根结实的长线。

接着,她又把拧好的麻线分成经线、纬线,纵横交错地排列起来,说白了,这就是织布的雏形。具体操作是:把经线的一端固定在木架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际。如此排列许多经线。女孩拿着梭子,尾巴上系着纬线的梭子在经线上穿梭编织,一上一下间,麻布就织出来了。不过,这时的布比较稀疏,每平方厘米中约有经线10根,纬线26—28根,比现代农家布还稀疏。

自从有了丝绸、麻布,部众便很少再穿兽皮树皮御寒遮羞了(当时的衣料足以令现代女士艳羡不已,大多是兽皮,也就是现代的皮草——夏天毛朝外穿,凉快;冬天毛朝里穿,暖和)。

不过那时候布的幅面很窄(只相当于一个人的腰宽),难以做成裙子(除非织造者的腰比皮缸还要粗),而只能把几条布拼接起来作裙面。于是当时的“裙子”,都是前后两片(各自用几条布幅拼成),前后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左右两侧是开缝的,大腿很容易露出来。男女们都穿开缝到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