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
可这事传到孔夫子那里。孔夫子却把子贡臭骂了一顿,说:你的所作所为彻底违背了国家立法的初衷。完全超越了人们所能接受的到的限度,让貌似正确的到的优越妨碍了问题的解决,在正义的假象下造成实质上的人道危机。
道理非常简单,你子贡的做法表面上十分完美,无懈可击,可实际上却脱离了正常的道德要求,使绝大多数人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效法子贡的做法,由个人承担费用,财力和觉悟都无法甘心,不免心痛个人的巨大损失;如果不效仿子贡,则会感觉自己处于道德的困境,生怕其他人指自己的脊梁骨说三道四,说人家子贡多伟大,他能做到,你为什么就做不到?为什么那么看重钱财,不能做到无私奉献?
这种道德的压力让人无法承受,也没有勇气直面,这就叫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救人者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视而不见,导致更多的奴隶无法返回鲁国。
子路救溺而受牛则是一个对比鲜明的故事:子路外出,途径一条河道,发现一人失足落水,将其救出,得救者的家人对子路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为了感谢子路的义举,登门道谢,并送上一头牛作为谢礼。
要知道牛仔当时可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价值对于普通人家可谓无与伦比,以牛作为谢礼等同于在今天送上一栋豪宅,一辆法拉利跑车,算得上非常厚重的大礼。
子路的师兄弟们认为子路不尊圣训,竟然施恩图报,于是纷纷跑到孔老夫子那告状,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孔老夫子非但没有责怪子路,反而强调子路的行为才是正确。
孔老夫子说:到湍急的河流救人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子路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救人,得到被救者厚重的回报乃是理所当然。同时,救人得厚报在客观上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昭示天下善有善报,公道自在人心,其他人日后再遇上类似的情况,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其结果就是整齐得到伸张,使更多的人获得重生的机会。
所以在秦学兵看来,做好事不留名完全没必要,对方要是想表示感谢可以大大方方地收下。当然,秦学兵并不是认为雷锋精神不对,雷锋精神是崇高伟大的,但不能让人人都做雷锋吧?
“小秦,这不太好吧?”丈夫很艰难地说出这句话,但眼睛仍然死死盯着秦学兵手中的银行卡,可见道德和金钱仍在他脑中激烈的拼杀。
“伯父,这些钱是给学姐术后恢复身体的,您也知道现在的营养品都贵得要命,一颗野山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