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七章 长州藩的愤怒(2 / 3)

棉花,连自家食用以及缴纳年贡用的大米都需要向外购买。

摄河泉(今大阪南部)、大阪平原的籽棉平均年产量超过一千二百万贯(1贯约为3.75公斤),在三河(今爱知县东部)的矢作川中游地区,旱田的棉花种植面积占比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台地地区达百分之四十五。三河西部的尾张地区,基本上也是类似情况。

近二十多年来,棉花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物资,为幕府及部分藩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至于国内两千多万民众所需的粮食又如何解决?

那只有让百姓们将裤中的腰带稍微再紧一紧,棉田中许多伴生的野草,将其磨碎了,也能勉强糊口。若是缺口还是太大,也只能从朝鲜、北明,以及吕宋和安南等地区进口粮食了。

后来,一些“有识之士”觉得总是出口棉花,换回来的钱也并没多少,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利用丰富的棉花资源,自己纺纱、织布,这样一来,就不用花费巨额资金从齐国和秦国进口棉布了,对于金银的持续外流,多多少少可以抑制一点。

于是,幕府控制下的江户、大坂、京都,乃至加贺藩、仙台藩,以及长州藩和萨摩藩等颇具经济实力的强藩,纷纷从齐国或者秦国引进纺织机械,准备从粗放的农产品出口导向,转变为精细化的工业生产制造,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说不定还能出口赚取更多的“外汇”,改善严峻的财政问题。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齐国本来谋算着通过一场战争,可以将日本的市场大门一脚踹开,从而为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国内制造业寻找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

然而,经过了初期二三十年的“好光景”后,齐国商人惊讶地发现,日本的市场规模似乎到了一个增长瓶颈期,再怎么使劲,许多商品都卖不动了。

更让齐国制造商恼怒的是,许多唯利是图的贸易商人,竟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转而从秦国采购大量棉布,然后偷偷倾销至日本,平白让国内棉纺制造商丢了许多订单。

徒奈若何?

如今,随着日本国内商人的“觉醒”,开始打算进行“出口替代”,要发展自己的棉纺织业。

我勒個去!

这个市场好像有些不稳定了。

市场是否稳定,根本不在长州藩主毛利吉元考虑在内。他所思所想的就是尽可能地提升藩内财政收入,搜刮更多的资源,从而打造一支武力强悍的藩军,以此来对抗幕府的“集权”、“收地”威胁。

这些年来,德川氏不断寻各地藩国大名的错处,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