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船也有三斤钉,更何况是绿林好汉?现在覆海侯一个武圣都足足打了一年了还没打下来,真要是动了我看也悬。”
张如晦听的是啼笑皆非,看来寻常人等果然对于实力差距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如果太平道国决心不顾一切的强攻,所有地仙、武圣一齐压上,用不了一个时辰就能彻底结束战争。但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首先外敌仍在,擅离职守带来的风险是无穷的。其次就是必要性,哪怕是态度最为坚决的秦翰,也认为压根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还不如让各方道军轮流练兵,也好为之后的战争做好准备。
更不要说本来就持怀柔态度的一干人等。在他们看来,绿林军的尖端高手固然不值一提,可是整体而言却是一股极大的力量,而且那几个杀手锏的确有过人之处,不能为己所用多少有些可惜。戚南塘这个一网打尽的策略,其实也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到了最后必定有一大堆投诚的人士。
可是有些发展是张如晦没有想到的,那就是众人口味并非都支持戚南塘,反而隐隐对绿林军有赞赏的意思。张如晦多少听的有些恼火,难道这些人就没有想过绿林军真要是打过来后他们的生活会如何么?还是说他们根本就无所谓?
实际上绿林军的事情已经并非和张如晦毫无关系了。那天,兵家三位将领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岳鹏举索性先下手为强,直接将他和高俅查出来的第一个线索、第一个人给捅了出来。
洛阳,豫州方渠帅杜充。
“我和高俅将所有的记录翻了出来,一条条的核实,逆推回去,终于发现了有问题的人。”岳鹏举无视了秦翰又惊又怒的眼神,继续坦然说道,“豫州方本来是在陆上逼近给予佛国前线压力的道军,可是他们居然……早一天就撤退了。”
道国法度严谨,军令如山,军队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撤退都必须按照军令来。一般来说,收到军令后都还要整军,撤退也要井然有序。两天以内出发都可以算是纪律严明,有些骄横之士甚至都能拖个十天半个月。可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撤退必定不可能说走就走。
而在岳鹏举的口中这位杜充本身就有志而无才,好名而无实,骄蹇自用而得声誉。以他的本事来说,晚上十天都不算什么事。现在早一天撤退,只怕真是早了十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那么,杜充有没有问题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
太平道国共有三十六方黄巾军,豫州方一方的渠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张如晦要直接去查一方渠帅,秦翰依旧持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