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他不信。
而张载所说话语的涵义也极为明显,就是劝张如晦暂且放下查明真相的事情,姑且投身托庇于他的门下,等候良机。当然,等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有岳鹏举、高俅等人在外,大可以让他们让他们去干。张如晦只要加紧修炼,等到什么时候让那些幕后之人无法轻易拿捏的时候也就能够出世了。
以张载的身份来说,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已经极为不易。作为“六师”之一,一旦他出面表示要保下张如晦,就意味着将整个儒门也拉入局中。冒着这样大的风险也要护住张如晦,足可见这位老人的良苦用心。
然而对于张如晦来说,张载的那些话语意义并非仅仅只是阐述厚土之道那样简单。张载切切实实的指出了张如晦的道的错误,甚至以王莽相比,这对于张如晦来说根本就相当于否定了他的道,否定了他过去所做的一切。在那之后,张如晦根本就呆立在了原地,不停地反问着自己,自己是否错了。
其实世间聪明人大抵如此。正是因为他们太过聪明,所以通常也想的太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说的就是这种人。所以他们在遇到己身错误的时候,也会见端以知末、见象箸而怖,一旦开始否定,就能否定天地万物、世间百态,甚至最后连自己都否定了。在修行当中,这等障碍便唤作“无明惑”、“知见障”,因所知所见而生心障。所以道祖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劝告后人莫要因以往念想断定后事,以免反而成为了阻止自己了解大道的障碍。
可这等事本就是知易行难,《道德经》五千言包藏万物,可是能从中真正悟得大道的却是寥寥无几,道门甚至要到六七百年之后才由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对于张如晦来说也同样如此,尽管他平素已经将道德经背的就算是倒背也是轻而易举,可遇到心障时仍然无能为力。
于是张如晦就这样一直愣愣的站在田中,张载每日来田中劳作,便在他的身旁不厌其烦的阐述土德之理。如此这样一日一日的说下去,等到种下的种子都隐隐有了破土之意,张如晦竟是完全沉没在了黄色的大地之中。
只因为他在不断地去追寻张载的厚土之道,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
《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黄庭经》……《论语》《孟子》《荀子》……《太平清领书》《太平洞极经》《五雷玉书》……所有张如晦读过的经典不断在他心中滑过,就在这不见天日的土地中魔障似的拷问着自己,只为了求一个答案。可是在这种时候,再多的圣贤之语也没有用,反而使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