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早被枯枝落叶盖满了。
“徐小姐到了啊?”
小陶雇的煮饭阿姨已经走马上任,在厨房里忙活了,难怪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
煮饭阿姨姓宋,是小陶在首都最大的一家家政服务公司找的,面试了好几轮才定下她。
宋阿姨老家南部的,所以既擅长京都菜,也精通南部的各种汤煲菜。
她是今天早上到这里的,跟着徐总派送食材的车一块儿来的,到了以后收拾妥当,就上岗了。
想着徐茵又是飞机又是车的,旅途疲顿,虽然还不到饭点,宋阿姨煲了一盅燕窝,配了几碟手工糕点。
徐茵还真有点饿了,洗了把脸坐在西厢房改造的阳光餐厅里享用下午茶。
堂哥搜集的食材品质没话说,徐茵一口气喝完一小盅,见宋阿姨做的芡实糕卖相不错,也尝了一小块,就先去午睡了。
参观房间和院子留到以后吧,这破身体累得吃不消了。
徐爷爷的老屋在山腰东南上。
一条蜿蜒向上的石阶,从山脚一路通到山腰,并铺向每家每户的庭院门前。
这是徐爷爷当初来修缮老屋时,顺便让石匠铺的。
要是没铺石阶,村民们上下山,走的一直都是踩出来的坡道,一下雨就泥泞,打滑不说,鞋子、裤腿也容易脏。
自从铺上了石板,上下山比以前容易多了,下雨天也干净。
石阶两侧各留了一条鹅卵石砌的上下坡道,不仅美观,推个自行车、独轮把车啥的也很方便。
徐茵慢悠悠地拾阶而上,走三步歇一歇,看看四周的风景。
眼下正值初夏,是茶叶的生长旺季。
每天清晨,村民们会在腰间系着茶篓,来山上采茶,晌午以后都回家炒茶去了,炒出来的茶,要么卖给镇上、县里的茶叶店,要么留着招待客人或是走人情。
年轻一辈出去以后都不太愿意再回来,会种茶、炒茶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还在种茶的也就剩留在村里的这些爷爷奶奶们了。
徐爷爷家也有几株茶树,不过长久未伺弄,据堂哥说跟野茶树没两样了。
徐爷爷发达以后,经常有人送他稀有珍品级的茶叶,像那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顶级岩茶、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大红袍母树叶、还有全程手工制作的正宗桐木关金骏眉……家里收藏的珍品级茶叶多到喝不完。
但年老思乡,越临近晚年,徐爷爷越想念老家山上的茶叶。
尽管在市面上没什么名气,但它生长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