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贾珠进入翰林院,定级八品,抬升为七品。
景泰二年,因编书有功,贾珠官升一品成为六品官。
景泰三年,因讲学精彩,贾珠晋升为五品学士。
时间来到景泰四年。
翰林学士贾珠和崔颢,即将再次迎来升迁。
“被坑了啊!”
官榭里,崔颢啃着肘子,唉声叹气:“人家给你报功,助你升官,明知是坑,你还得感谢提携——这破官儿当的,贼憋屈。”
“安安稳稳混三年,次次提拔不落下,知足吧。”年年被升官,贾珠表现的很淡然。
匆匆三年一晃而过。
宁荣二府添丁进口,一切安好。
景泰帝独坐尊位,掌控朝堂大局。
太上皇拉拢勋贵,汇聚起一股势力。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景泰帝已全面占优,出于孝顺或者是因为忌惮,才没有将太上皇一系的势力赶尽杀绝。
双方妥协,换来了和平。
朝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翰林院里也风云激荡不太平。
同为翰林中的异类,贾珠和崔颢不出意外的被孤立了。
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玩得手段很高明:
不打压你,反而还提拔你。忍你三年,逼你滚蛋。
“今年的大学士举荐名单上有我,也有你。奏本放在桌案上,半开着,故意让我看到的。”
崔颢耷拉着脸,无奈的道:“一旦成为大学士,路就走窄了。熬半辈子资历,再为一个不掌实权的侍郎官儿,几十个老头儿互相斗得你死我活,有意思?”
大汉的翰林制度经过两次改革。
一次是职权,一次是官职。
最初的翰林院有编书、讲读、议政三大职权。
等到内阁制逐渐完善后,翰林院失去了议政权,只剩下编纂书籍和讲读经典两大权利。
能进翰林院的,都是科考前三的人尖子,自然需要优待——结果就是,翰林们升官速度贼快。
理论上讲,翰林们有机会每年升一级,从八品书士到四品大学士,最快只需要三年半。
贾珠和崔颢拿的就是火箭升级剧本。
但四品是一个坎儿。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
要么,接受四品大学士的官凭,往后二十年呆在翰林院打熬资历。
要么,拒绝四品的诱惑,调出翰林院担任实务官,一步一个脚印,攒资历、捞功劳。
“朝堂局势已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