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对手。因此,没等王琬回过神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尉迟敬德一把揪下马来,当场生擒。然后,尉迟敬德裹挟着王琬,连带着那匹马,扬长而去,返回唐营。
尉迟敬德这一连串的动作,把所有夏军士兵都惊呆了。他的速度也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派兵拦截,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尉迟敬德绝尘而去,生擒王琬回营。看到尉迟敬德得胜归来,李世民总算松了一口气,遂又委派尉迟敬德,前往黄河北岸,收拢留在那里的1000余匹牧马。等到尉迟敬德回来后,李世民下令,整军出战。
那么,尉迟敬德为什么要执意生擒王琬,夺取良马,甚至连李世民的劝告都不听了?并非只是简单的逞逞英雄,彰显个人的武力值。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摧破敌胆,重挫敌军士气!
众所周知,两军对垒,斩获、杀伤敌军再怎么多,也没有比生擒或杀死敌军主将,对敌方士气的打击,来得更直接。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百万军中取敌首,正是这个道理。
尽管王琬不是夏军阵营的将领,但他毕竟是王世充的亲侄子,何况此时身处夏营,也算是夏军的一份子。故而,王琬的被擒,对于郑、夏联军的打击,尤其是对夏军士气的打击,格外沉重。本来,夏军此时已是一支疲劳之师,现在又遭到这样的重击,全军上下的沮丧,可想而知。
虎牢关决战前夕,夏军前哨作战失利,与唐军战成平手,毫无进展;盟军将领又被生擒,士气受挫。战场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夏军。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如此,窦建德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他手上兵力雄厚,大兵压境,逼迫不到四千的玄甲军。只要和李世民耐心打下去,窦建德未必不能取胜。
不过,正应了那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世民的道行,还是比窦建德要深。他早就找到了对付窦建德的妙招,绝不会让窦建德得意太久。只不过,时机还没有成熟,一旦成熟,李世民便会一举收网,一击命中,彻底灭掉窦建德的所有精兵主力,将夏国政权了结在虎牢关。
终于,虎牢关真正的决战,还是最终开启。这场针对窦建德的棋局,也到了收官的时候了。
李世民坚持按兵不动,不与夏军主力正面交锋,故意吊着窦建德。这样一来,李世民坚守不战,窦建德便无法与唐军决战,也无法快速从正面突破虎牢关,甩开李世民的纠缠,赶赴洛阳。更关键的一点是,虎牢关的战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继续和唐军在虎牢关干耗,军心、士气必然会被完全耗尽,彻底失去战斗力,失败是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