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薛氏部将,都心甘情愿地归顺大唐,自愿在李世民麾下拼死效力。因此,李世民处理西秦旧部,所奉行的安抚之策,对于稳定军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安定陇西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积极安抚西秦的降兵、降将,关于稳定陇西局面,李世民还做了一项重要的举措,那就是礼贤下士,凸显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平定西秦不久,李世民便以秦王之尊,亲自登门拜访了一位著名名士。
这位著名名士,正是先前薛举手下的黄门侍郎——褚亮。关于褚亮此人,前文提到过。这是隋末唐初一位著名的儒家知识分子,以才高八斗,博闻强识而闻名于世,曾在薛举手下担任黄门侍郎之职。
扶风一战后,褚亮试图劝说薛举,认清形势,举陇西之地,归附李渊。可是,由于薛举目光短浅,执迷不悟,再加上郝瑗的挑唆、鼓动。最终,薛举没有接受褚亮的建议,而是选择割据一方,继续与李唐对抗。
由此可见,褚亮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清楚地认识到,唐朝虽然是一个新生的政权,但是,李家父子的胆识、魄力,以及智慧,都是其他草莽群雄,所不能比拟的。故而,褚亮断定,唐王朝肩负着统一天下,终结乱世的历史使命,将是未来的天下之主。应该说,褚亮的这个风险投资,赌注下对了。
唐王朝如果要彻底收复陇西的人心,稳定陇西的局势,不仅要安抚薛氏旧部的军心,同时,也要得到当地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而褚亮此人,正是一定要争取的对象。所以,李世民下定决心,要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
其实,李世民早就听闻了褚亮的大名,对他也是仰慕已久。打败薛仁杲,拿下陇西之后,李世民亲自上门,前去拜访褚亮。见到褚亮,李世民没有一点端着大唐三军统帅的架子,表现得非常谦逊有礼,对褚亮客客气气地说了一席话:
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 (《新唐书·褚亮传》)
这一番话的分量非常重,很明显,李世民这是在给褚亮“戴高帽”。在李世民看来,此次自己扫平薛氏,收复陇西,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得到了褚亮这个人才。并且,李世民还说道,褚亮拥有满腔的抱负与才华,却委身于薛氏父子那样的无道暴君,肯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果然,李世民一番煽情,让褚亮感动得不知所以,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况且,褚亮本身就有归顺李唐之心,加上他对秦王李世民早有耳闻,文韬武略,龙凤之姿。听完李世民这样的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