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大将军,各领所部兵马。单雄信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猛将,擅长使用马槊,被誉为“飞将”,《旧唐书·单雄信传》记载“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后来,单雄信更是成为了评书演义中一个著名的绿林好汉。
至于徐世勣,后来更是成为了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为大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徐世勣归顺李唐之后,唐高祖李渊专门赐他国姓“李”,从此改名为“李世勣”。
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他又改名为“李勣”,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封英国公。只不过此时,他还叫徐世勣,是瓦岗军中的重要将领,还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少年英雄。
李密自称魏公,成为瓦岗军领袖,建立隋末瓦岗魏国政权,标志着他已经初步具备了改朝换代的雏形。很明显,李密的最终目的,是夺取天下。而且,经过李密的努力,瓦岗军的实力日益强大,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起义军。尤其是李密建立魏国政权后,瓦岗军的力量更是进一步壮大:
于是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盗莫不响应。……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 (《资治通鉴》)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后,整个中原北方地区,真正地陷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在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中,形成了三支最重要的起义军力量,它们分别是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而李密、翟让的瓦岗军,正是众多起义军中的佼佼者。
在自称魏公,建立割据政权之后,李密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既然李密早已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须要有大的行动。如果想要夺取天下,必须要有一个立足点。就像后来李渊占据长安,开创了大唐王朝,最终成就帝业。所以,李密也在寻找自己的落脚点。终于,李密将这个地方锁定在了——洛阳。
洛阳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地区的重心,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相继定都于洛阳。因此,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即位的当年,他就下旨营建东都洛阳。之所以要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主要看上了洛阳的地理位置。
因为,洛阳作为中原腹地,可以西控突厥、东安山东、北定辽东、南接淮扬,彰显大隋王朝傲视天下的独尊地位。按照《隋书》的说法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隋炀帝自己也曾经说过洛阳的重要性:
我有隋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