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17 / 18)

洛阳城中,有不少人愿意作为唐军的内应。

王世充坚守不出,李密虚与委蛇,十万唐军驻兵城外。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冷静地分析了战场态势,认为此时还不是攻打洛阳的最好时机。李世民的观点是,即使打下洛阳,也未必守得住。所以,眼下的重点,还是经营好关中之地:

吾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不能守也。 (《资治通鉴》)

最终,李建成和李世民经过商议,决定撤军。但是,李世民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判断,王世充看到我军撤兵,必定会派遣军队前来追击:“城中见吾退,必来追蹑。”因此,李世民专门留了一手,在三王陵布置了三路伏兵,以逸待劳。

果然,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王世充看到唐军撤退,立即派遣大将段达,率领一万兵马,出城追击唐军,结果,军至三王陵,中了埋伏,被唐军的三路伏兵,打得大败。段达新败,李世民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洛阳城下,斩首四千余级。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的一万兵马,在熊、谷二州设置了新安、宜阳二郡,命令行军总管史万宝、盛彦师镇守宜阳郡,吕绍宗、任瑰镇守新安郡。不久,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回师关中。

此次东征洛阳,虽然没能成功攻下洛阳,但是由于李世民审时度势,及时撤军,避免唐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撤军途中,李世民冷静分析战局,巧妙布下伏兵,重创王世充所部。可以说,李渊此次东征洛阳的军事行动,虽然没能攻下洛阳,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西抗薛举,东征洛阳,是李渊在立足关中后,进行的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这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使得李渊成功破除了来自外部群雄的挑衅,为大唐王朝的建国,营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军事环境。

李渊占据关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过硬的军事手段,成功地摆平了李氏集团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对内,李渊稳定长安局势,独揽朝中大权;对外,接连挫败薛举、王世充两大劲敌的发难。应该说,摆在李渊面前的政治、军事局势,一片大好。

这正是李渊称帝建国的大好时机,李渊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揽隋朝的军政大权,小皇帝杨侑不过是李渊的傀儡。可是,李渊却迟迟没有称帝。很简单,现在称帝就差一个契机,李渊正在等待这个契机。

就在李渊耐心等待契机的时候,从江都突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立刻改变了目前的僵局,也改变了天下大势的走向。随着这个消息的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