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的东西,在华夏院却被分为两个社团,也不知道当初创建者是怎么想的。
戏剧演出更受欢迎一点,所以戏剧协会的正式人员虽然也只有上千,不过每逢他们在学校剧院演出的时候,能吸引很多学生前去观看,人气更旺,声威更盛,连剧作社的人有时候都跑去看了。
可以这么说,更多人愿意加入戏剧协会,都不一定会选择剧作社,毕竟后者是以剧本创作为主,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写戏剧作品的,而更多人却喜欢看戏剧演出!
如此可以看出剧作社在华夏院的地位了,只有那些喜欢戏剧作品创作的人,才会加入其中。
刘华还打听出一个情况,那就是这两年戏剧协会也在招徕能创作戏剧文字作品的人,不少有才华的学生都被拉拢过去了,造成剧作社人才流失很严重。
“难怪唐大美女急巴巴跑过来邀请你加入!”刘华一脸复杂地看着苏文,“因为在新生之中,你苏文可以说是风头最盛的人,而且你有戏剧作品证明过你的实力了。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玩偶之家》,都让人赞叹不已!”
苏文庆幸了,幸好他没有听唐妍忽悠做出什么决定。
不过他也从中看出了一点其他要注意的东西来:虽然说戏剧作品市场还很大,不过数据证明,它的市场却是连年萎缩的。
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兴起之后,年轻人都不大喜欢到剧院看戏剧演出了,现在支撑剧院的观众都是一些三十岁以上的人,他们十多岁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深受家人的熏陶,有进剧院看戏的习惯,这才保留下来,成为剧院消费主力。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是喜欢进电影院看电影。虽然戏剧作品天然就是影视剧本,还有不少戏剧名家可以从影视方面获得更大的收入,可对基层剧作家来说,他们已经逐渐边缘化了。
看看剧作社的发展就知道了,现在戏剧创作连戏剧协会都比不上,更别说市场容量更大的小说协会。
至于为什么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力的诗歌能成为学院最大的协会,苏文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因为读专业的年轻人,都是爱好者,没有几个不是文艺青年!
对于文艺青年来说,特别是在华夏大地,诗歌永远都是一个抹不去的烙印。
从《诗经》开始,到唐代的鼎盛,再到宋词的发展,以及后来新诗兴起,都可以证明华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韵味已经成为华夏人血液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领域的粮食。
特别是对于文艺青年来说,诗歌更是绕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