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88章 辣鸡妙用存乎一心(2 / 5)

学霸终结者 浙东匹夫 4184 字 2021-06-06

往是在作者亲笔题写了字幅、画卷、或者手稿的时候。也就是说,这笔钱是付给题词题画的人、用于买手稿原件的钱!

换句话说,润格只是相当于今天大家问书法家或者画家买字画原件的钱,不包括复制印刷权所应支付的钱——在那个时代,买走原件和手稿之后刻稿翻印,是不要钱的。不然为什么我们没见过以翻印复制品的销量为依据的‘润格’?”dudu1();

顾莫杰这么一说,大家顿时反应过来了。

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古代的润格,从来没听说过按照翻印销量给钱的。如此说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笔“买断稿酬”,或者更有可能是”买原件的钱”。

“知识产权”这个属性,貌似在古代确实是不存在的。

可是,顾总费那么大劲说这些,究竟图个啥呢?在座诸人的内心更加好奇了。

“如果我们看历史,知识产权‘按复制销量分成收钱’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应该是古登堡发明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术之后出现的。”

“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出现的?!”顾莫杰前一句话刚说完,这个问题已经在大家心中冒了出来。

顾莫杰看大家的表情都知道,所以,他也不需要设问了,直接报答案就是。

“为什么?这就要回到今天问题的本质——卖书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是完成‘知识和内容从写作者的大脑到读者的大脑这一过程的服务’。那么,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制约这种服务的最瓶颈环节是什么?正是内容的大量复制。

在手抄书的时代,存在稿费么?不,因为知识不存在大批量复制传播的可能,要书你就自己借回去抄好了。如果要给钱,也是给借书的钱,而不是复制使用费,这个服务的所有环节中,最瓶颈的环节只是抄写。

在雕版印刷的时代,虽然有了大批复制的可能,但复制成本高昂,所以这整个服务链条当中,最稀缺的依然是‘复制的工业产能’,而非内容原创能力。很多有诗人属性的文官,需要花一辈子去攒钱,甚至为此贪钱,自筹资金——比如明朝一个文官要出一本自己的个人诗集,还得自掏腰包500两白银的巨款,去‘刻一部稿’。

只有到了大规模印刷时代,甚至电子阅读时代。内容创作者发现自己突然爽了,知识产权这个概念一下子重要了,因为制约内容传播的瓶颈,再也不是印刷或者显示,而是有没有人来进行最原初的创作——一项服务产品的对价,其主体部分不正是该付给提供最瓶颈环节劳动的人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