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看到什么?中原五白写的书,主角往往定位比较模糊,不描写主角高还是矮,胖还是瘦,最多稍微写一下是帅还是丑,但是绝对不明显。
这样的模糊处理,按说会让每个读者的代入感都不完美,帅的读者觉得主角怎么不帅?怎么不突出主角依靠帅的特性金手指开挂?高的读者也会有同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身高优势把妹求职都有便利,书中主角却没有。
可为什么中原五白还是坚持这么写?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让主角利用高帅开挂,那么矮丑的读者就有大概率弃文,不爽,不给钱。所以,他们并没有试图写一个让任何读者完美的作品,他们只是想写一本‘在任何读者眼里,都像迪奥的洋红色A口红那样,能让人凑合着掏钱’的作品。
一部在1000个人眼里是10分神作、把其余人逼到不爽弃文的作品。和一本在3000个人眼里都是8分干粮的作品,哪个给作者带来的商业利益大?毫无疑问是后者。
再加上他们又能借助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快速上升期带来的人口红利,最终搜刮不少财富。因为在每年都有几千万新接触网络文学圈子的中小学生、这些人里面或许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有能力掏钱看正版。这些人此前从来没看过网文,第一次看。对于第一次看的人而言,作品是否创新是不重要的,哪怕再套路再狗血,反正他们原先没看过,就谈不上‘抗药性’。
这一切的因素,导致了内容创作产业在‘前大数据时代’的市场调研思想下,都走上了‘不求让某些人觉得最好,但求让大多数人觉得凑合’的路数。然后源源不断靠赚新进场的小白的人口红利钱,不思进取不死改变。等到小白养成老白了,不甘心看这种囫囵一团和稀泥没个性的作品时,他们只能徒呼‘怎么这个世界又小白了?创S的推荐位怎么都是辣鸡?’但偏偏就是没东西给他们看。
其实,这是数据引导机制和反馈机制的错,也是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表达的重要性的错——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只在1000个人眼里是十分神作的书?而不是写一本在3000个人眼里是8分付费阀值线的数?反正过了8分线,每个人不都是1毛钱一章掏钱看,给你一本你心中的10分神作,你又不会额外打赏,那作者又不傻,囫囵和稀泥弄个‘迪奥的洋红色A’混日子呗。
当然了,文创这个东西,好歹还有点情怀,所以偶尔还是可以找到老白心中桀骜个性的好书的。那是因为总有难得一遇的刚入行的写手,不懂行情,恰好天赋异禀刚进场水平就不错,所以写出一本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