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思想,也应该研究社会制度,在社会革命的道路上实践】
画面展开。
如今甲寅日刊编辑部已经被砸烂。
李大钊不同意解散杂志社,留了下来,陈度秀眉头紧皱。
“仲甫,现在国家这个形势,你那个《新青年》还编得下去吗?只谈思想,不谈政治,不合乎中华的实际。”
陈度秀转头,明显带着失望:“糊涂!守常,你看看当下的国民素质,你怎么跟他们谈政治!”
面对陈度秀的质问,李大钊针锋相对。
“三年之内,两次复辟,这个国允许我们提高国民素质吗?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吧!”
然而陈度秀的态度更加坚决。
“不行,我不能让你去送死,当下的中华,不需要你这样的谭嗣同!”
两人意见相左,相持不下,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陈度秀叹息着离开,一个人走在街道上,看着这些麻木的中华同胞。
他依旧坚定着自己找到的道路。
思想启蒙。
另一边。
李大钊看着窗外晦暗的天色,孤独的喃喃开口。
“思想启蒙是建立在火焰爆发之上的,必须斗争。”
空谈思想,没有政治基础的支撑,国民的素质,永远都提不上去。
而国民的素质无法提升,就没有思想上变革的基础。
这是一个死循环。
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斗争。
这一刻,李大钊的身影格外孤独,像是在漆黑的夜色中,唯一的火光。
——————
现在。
春秋。
穿着草鞋的墨翟难得没有讲课,他盘腿坐着,看着天空中的画面。
后世的所谓革命,政治,思想,他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可越是如此,他才越是明白,这个时代有多残酷,多混乱。
“李大钊,此人当真了不起。”
“他意识到了本质,那就是时代变化的残酷。”
没错,墨翟所在的时代,事实上同样残酷。
天下割据,阶层分明。
如果要打破这样的现有条件,只有斗争。
另一个边。
大明。
作为开创了一代学派的王守仁,负手立在军帐外,目光深沉。
“陈度秀不错,可终究没有李大钊那般通透,他并不知道时代的惨烈,已经让他没继续提升国民素质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