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面色有些难看的良相公此刻面露出了笑意。
他知道。
自己一方已胜券在握。
天人感应一说由来已久,随着这些年谶纬之学日渐泛滥,这个学说已越发为天下接受,这也是这次的荧惑守心能引得举国恐慌的原因。
对于这次的大争,良相公其实早就料到了。
这是天下之必然。
大争之世有一个奇特现象。
求实之风最烈之时,往往意味着阴阳学说最盛,两相矛盾而并行不悖,眼下随着天下一统,求实之风跟阴阳学说注定要分出一个高下,这也将是天下思想日后的分野。
只不过在良相公的预估中,这次大争来的有些太急太快了。
甚至快的有些惊人。
因为天下时势远没到冲突最烈之时。
按理还没到时候。
尤其秦国过往盛行求实,而关东风盛行阴阳,两者虽相悖,然并没有爆发实质冲突,因而在他过去的预料中,并没有想过会如此早就引发,不过他也并不在意。
因为胜负是注定的。
其时,随着儒家、方士被朝廷驱逐,阴阳学说在朝中已成气候,阴阳学说主流形式大体有阴阳五行、天文立法推演、星相(占云、占气、占候)、占卜(龟筮、蓍草筮、钱筮等)、堪舆、相人等六大流派。
不过阴阳家跟其他学派不同,各大流派互相之间很团结。
在互相协助之下,阴阳家在朝中地位不低。
无论是官府还是民众,无不以阴阳家诸流派提出的种种预兆,以为国事家事的重要参证,一有预言便能迅速流传开来。
然则。
秦终归有务实之风。
参证归参证,却又不尽然全信。
因而阴阳家在朝中有一定地位,然地位却相较有些不上不下。
然正因为此,秦就形成了一种很怪异的风貌,即有求实之风为本,而又不排斥神秘启示。
例如大秦立国时,公然以典章形式宣布水德国运,焚书不焚卜筮之书,也将卜筮之书视为医药种树等同等的使用知识。
不过良相公却是清楚。
务实跟阴阳之风,毕竟是相悖的,也注定会爆发冲突。
因而阴阳家一直在暗中使劲。
这也是为何六国贵族和方士儒生炮制出的‘亡秦者胡也’、‘明年祖龙死’、‘始皇帝死而地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种种预言,能很快就传遍天下。
其中同样有阴阳家在推波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