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包括卫慧、棉棉、安妮宝贝等.等....
而一代青年所熟识的青春小说诸如《上海宝贝》《啦啦啦》《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等都是出自她们之手。
其中,好几个都是生活在眼前这座大都市。
这个充满活力和欲望,开放而又孤独的城市。
老一辈的还有王安忆、陈丹燕、程乃珊等女作家至今还活跃在文坛上而奇怪的是,男作家出名的没几个。
难道真应了那个词?阴盛阳衰?
不过,明天夏红军去拜访的是个男性诗人,陈东东,他是这次夏红军来申城到高校进行诗歌讲座的牵线者。
陈东东是活跃在八十年代诗坛的诗人,申城师范大学毕业,和诗人王寅、孟浪、刘漫流等创立了“海上”诗派。
他们在艺术自释里写道:“有人在海上行走。我们就是”。
宣称“诗歌出现了,技巧从我们的手中渐渐消失。我们都孤独得可怕……躲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写诗,小心翼翼地使用这样一种语言。”
夏红军读过陈东东的诗,很美:
光也是一种生长的植物,被雨浇淋
入夜后开放成
我们的梦境
光也像每一棵芬芳的树,将风收敛
让我们在它的余荫里
成眠
.....
.....
陈东东的《夏日之光》。
这首诗还获得去年第二届燕山诗歌奖二等奖,不过他本人并没去成都领奖。
当夏红军他们想在申城办几次诗歌讲座,于是联系到陈东东,说明来意之后,陈东东欣然答应说他帮忙去高校联系,于是才有了今天申城一行。
第二天一大早,夏红军在招待所吃完早饭,按照陈东东来信中所留的地址,坐出租找到了这个位于一片老城区的燕子弄堂。
灰白色的墙,上面布满了青苔的绿印子,被太阳晒淡了,成了淡青色,略微带了点蟹子黄,三种颜色糅合在一起像一幅抽象的油画。
临街的墙上一式的开了两个窗子,一上一下,住在楼上的人可以从窗户里挑出一根竹竿,旁若无阻地伸到对面的屋檐上,上面挂满衣服,悬空地,看底下人走来走去。
夏红军小心翼翼在竹竿下面走着,穿过弄堂,走进一个院子。
这是申城典型小院,有点像石库门,四周二层红砖碧瓦楼房,中间有一个小天井,搭着一个葡萄架,不过叶子刚刚发芽。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