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352 学校来了记者(2 / 3)

仙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学生们在夏红军的领读之下,大声朗读着。

....

......

远处,一辆驴车正晃晃悠悠向山梁这边赶来。

赶车的是曾经送夏红军来学校那个孙老头,后面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像个文人。

“大叔,后沟村小学离这里还有多远?”中年男人大声问道。

“不远咧......”孙老头用鞭子指着前面的山梁,“翻过山梁就到咧。”

中年男人抬起头看着前面那道山梁,目测一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这起码还有十几里路吧?

从县城到现在已经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颠簸的自己这身子骨就快要散架。

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选择这么偏僻的地方教书!

“额(我)给你说咧,记者同志。”赶车孙老头似乎有些没话找话,边赶着车边说道:“夏红军可是个好后生,大城市来的学生一点也不娇气,住窑洞、睡吐炕、吃洋芋叉叉.....他教语文、算术还会画画、唱歌、弹.....弹什么他。”

“弹吉他。”中年男人笑着说道。

“对,对,吉他!”孙老头继续说道:“娃们可喜欢听他上课咧,还有和他一块来女娃,在我们前沟村教书,人长的俊俏,特别勤快,书也教的好,我们村里都说他俩是天造的一对......”

中年男人听了微微笑了。

其实,他了解的情况远比这更多。

中年男人叫刘建文,是《人民日报》驻西岭省记者站的站长,在安西朋友的一个饭局中,他认识了西影厂厂长吴天明,两人开始聊电影最后又聊到西岭省的教育。

西岭省是个教育大省,在安西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但同时也是穷省,北部的黄土高原经济落后,教育条件极其差。

于是,吴天明就说道自己一个朋友,叫夏红军,燕师大刚刚毕业,自愿到省里最贫困的定西县农村教书一年。

“对了,我们西影厂刚拍那部很火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根据他写的同名小说改编。”吴天明最后说道。

刘建文听了很好奇,后来专门查了夏红军的资料,一查吓一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