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衍生了不少有趣和圆滑的回答。可他们现在面对的这个问题,可是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因为这两人的身份经历背景一概不知,你无从判断,更无从下手。
最重要的是,这道试题,给了四页空白版面,没有千余字根本就填不满。这让那些自以为想到了投机完满答案的大夫,也不由得放弃了自己的设想。
譬如大夫a:逮谁治谁,在这种场合,还得看天意。毕竟,尽人事,听天命。在无法尽人事之时,要听天命。
请忽略这位大夫,他以前是半个神棍。专门卖些神药大补丸,本身的医术还是不错的,不完全是糊弄人的。后来改行了,开起了药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夫。当然,习性难改,某些观点即使是想,也不能在这种场合答出来的。
大夫b:抓阄。
这是大多大夫想的办法,一劳永逸,与听天由命是一个意思。
大夫:这列人群是最多的,用的是列举法,阐述两位病人各自的情况。这两个人中,谁对百姓最有益、活着更有价值,就救谁。
这是主流观点,就算是不分病人善恶也不能见死不救的大夫们,在非得做出一个选择时,都倾向于这么做。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也不会质疑你的决定。
然而,一个人的善恶,又岂是这么容易判断的?
在无法判断之时,岂非又进入了死胡同,一头乱麻。
还有不少人,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全都写了上去。面对这种情况,主考官最是头大。有些脾气火爆的,会忍不住爆粗口。
我去!等你一一判断完成,你谁都不用救了,两个病人都死了!…
过了一刻多钟,路曼声依然没有动笔。
出题人的目的,真的只是要他们做个简单的选择吗?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大夫,真的就这么无能为力吗?
不,这不是他们需要的。
他们需要的应该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生命的大夫,不做最大的努力,又怎么知道必须要舍弃一个?
即便到最后还是无法得兼,被小小难关难倒,就匆忙决定谁生谁死,这样的大夫真的是百姓需要的?
他们的生命,是他们自己的,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决定。即便这两人都失去了意识,身为一个大夫,也没法亲手送他们其中任何一人迈向死亡。
何况,这题目出的如此简单,出题人一句两人中必有一人死亡,就真的是如此了?
若他们这些大夫是这两人的主治大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