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951章 太空片的两大难题(2 / 5)

华娱之昊 法海师弟 4158 字 2022-05-31

及操控机械臂的其他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吊好了吗?”陈昊看着空中被机械臂吊起来的演员问道。

拍摄太空片的两大难题除了光源之外,就是失重,毕竟是身处没有地心引力的外太空,失重无处不在,而想要拍的真实,难度不小。

拍摄失重环境,几十年来各大科幻电影剧组可谓是从零开始,不断摸索,但直到现如今,也仍然还是一个拍摄中的大难题。

以往的剧组在拍摄失重环境的办法中,有水中模拟,有吊钢丝,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办法。

比如有让演员们在弹簧上往前跳,模拟在月球上的重力减弱的场景,当然那是一部50年代的月球片。

不过几十年下来,人类拍摄失重的技术,也是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了。

在拍摄人类失重镜头的历史上,有两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不得不提,那就是《2001太空漫游》和《阿波罗十三号》。

《2001太空漫游》采用了一个划时代的拍摄失重场面的方法。

在一个圆环形的屋子中,固定一个摄像机,然后让演员跑起来,摄像机录下来的画面看起来就像演员是沿着屋顶在跑步一样。

这个圆环形的屋子,花费了很高昂的代价,但这也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一大高智商举动,突破了以往拍摄失重场面的桎梏,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而《阿波罗十三号》则是一部和《地心引力》有些相似的太空灾难片,不过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

《阿波罗十三号》拍摄的失重画面,是影史上最经典的失重画面之一,就算到了现在的2012年仍然丝毫不会不让人觉得过时。

不过这样的失重场景源于十分昂贵的拍摄模式。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有一个训练装置叫做“呕吐彗星”,是他们改装的一艘波音KC135,它能把全体成员带到高空然后自由落体下坠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舱内所有物体和环境都是相对失重的,一次飞行能获得差不多25秒的失重时间。

《阿波罗十三号》的导演朗·霍华德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整整玩了612次失重飞行!

并且在612次的失重飞行次数里,拍摄完了234分钟的失重时间镜头,这个方法把失重问题解决得非常彻底,成为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这种办法也有2个缺陷,第一就是这种办法无法拍摄舱体之外的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