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答道。
微微摇了摇头,光绪说道:“冯华归自西洋,自是于中学认识不深,他能有‘务本以保名教’这样的见识已经是殊为不易了,朝中的有些人就是喜欢在这些问题上做文章;还有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绝对可以说是奇思妙想。今《马关条约》已签,其中‘增开通商口岸、放开机器进口以及允许外国人在大清就地设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的规定,实际上已经使我大清的国门向洋人洞开。你就是不设‘经济特区’,又能挡得住洋人的东西进来吗?‘经济特区’的设想不但能将对外开埠通商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且因为其区域有限、影响不大,即使有所不足亦可以及时就正、引以为戒,岂可因其微有瑕疵,就予以全盘否定。”
光绪这番极有见地的议论,令翁同龢既欣慰又惊讶。欣慰的是皇上真的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而且看问题也能从大处着眼,已经有了些英明圣主的气魄来;惊讶的是他对‘经济特区’的作用竟然认识得如此深刻:“皇上实在是睿智圣明、深谋远虑。今日俄国公使喀西尼还专门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称《马关条约》增开的商埠都在南方,对俄国来说是大大的不公平,要求增开旅顺、大连为通商口岸。如果大清不予同意,今后与各国再发生纠葛,俄国将不会进行帮助和调停。就如皇上所说,与其被迫增开商埠,还不如主动设立‘经济特区’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翁同龢发自内心的称赞,让光绪也禁不住为自己的先见之明感到有些得意。不过,马上他的神色又黯然下来,大清的国势真的是江河日下,《马关条约》的伤痛还没有抚平,俄国又来趁火打劫。恨恨地骂了一声“无耻之极”,光绪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在御案前慢慢走了两圈之后,才将又有些激动的情绪平复了下来。
轻轻叹了一口气,光绪泄气地说道:“甲午新败,国势日蹙,大清现在还有说‘不’的资本吗?既然已经都开了那么多的商埠,又何必在乎多开这一两个。回头,让军机处议一议吧!”
皇上哀痛沉重的样子,令翁同龢心中也非常难受,大清真的只能这样任人欺凌宰割吗?如果多几个像冯华这样有勇有谋的人,国势何至于如此啊!想到这里,他忽然心中一动,忍不住开口说道:“皇上,臣以为陛下刚才提到的建‘经济特区’,将对外开埠通商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的设想或许就可以用在这件事上。咱们如果将旅顺、大连设为‘经济特区’,应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翁同龢的建议,光绪不是没有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