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闻言调整情绪,起身带着杨明出了书房。
自书房到门口,杨琦一路叮嘱。
“如今流民四起,路上多加小心,到了便书信一封。”杨琦最后不舍道。
杨明点头上了车。
“在外切记莫再逞强,一切以小心为上。”杨琦又补充道。
“父亲不必担心,儿已是上过战场之人。”杨明笑着回道。
杨琦闻言一怔,终于不再开口,挥了挥手。
杨明一行十余辆车,浩浩荡荡近百人,离开闾里,朝着城东而去。
他们此行虽走水路,但东莱与雒阳相距近两千里,平均船速按每日七十至一百汉里算,至少得二十日。
算上上岸后的一段陆路,少说也得近月。
这还是一路顺风顺水,若遇上暴雨天气停靠,那就得月余。
若是杨明半路再想在哪逗留一番,那就更久。
而且这次与先前杨明出征并州全然不同,那是是为战事,许多事情从简。
但此去求学,必然不能如此。
首先便是护卫十余人,若遇上盗匪,能护住杨明安全。
那随着这些人,包括杨明在内,便会产生许多换洗衣物。
路上换洗衣物,则需要安排婢女跟随。
然后就是吃食问题。
黄河沿岸也不是到处有渡口,随时有驿亭,所以干粮必须带足。
然而月余时间,必然不可能只吃干粮,毕竟这也不是行军打仗。
所以或在船上,或在岸边起锅造饭。
那一要食材,二要厨娘,三要锅碗瓢盆。
除此之外,还需带上大量财物(东汉可没银行)、书籍(坐那么久船必要娱乐)、束脩(汉代拜师所需)、兵器等等。
十余车,百余人的队伍看似规模庞大,却也是缺一不可。
他们抵达孟津后货物开始装船。
黄河水流多湍急,加之地形因素,可用于建造渡口之处并不多。
在关中地区,也仅有河东蒲板、弘农茅津、河内小平津与孟津几处而已。
孟津为最大的渡口,要从河北入雒阳,大多过这里,因此这也是最繁华的渡口之一。
人来人往,装船速度自然也慢,他们足足花了小半天时间。
不得已,他们只能在船上先睡一夜。
翌日天一亮,船夫们开船,十余艘的船队便顺流而下。
杨明此时站在船首,回首望去,繁华的孟津远去,雒阳城那与天相接的朱雀五阙也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