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之后如何管理吐蕃故地的问题,高原之地,严寒困苦,发展农业什么的是不太可能,也发展不了多好,所以无发打造为粮食基地,只不过那种苦寒之地却是很好的练兵之所。
体会过高原气候的李世绩对此有很深刻的理解。认为高原气候可以很好的锻炼一名士兵的强健体魄,既然无法打造为粮食产地和商业基地,那么干脆就作为军事训练地区就好了,每一年大唐都可以派遣相当一部分的士兵在高原上训练,同时驻扎,严防叛逆;同时吐蕃之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可以作为大唐进击西域的大后方,所以将其打造为军事管制区很有必要。
牛进达提出苦寒之地最适合锻炼坚强的军人,所以提议每一届的军事大学学子都要有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在高原苦寒之地做训练,恩。就是军训!三个月的军训就要在高原之地上完成。完成不了的,就不配进入军事大学享受高福利待遇!这一点得到了所有将军的一致赞同。
而关于吐蕃故地的政治和经济价值,房玄龄提出了一份报告,认为苦寒之地虽然不利于粮食的生产。却也有别的好处。比如适合放牧。吐蕃之地经常有很多的肉类流入大唐市场,大唐现在很缺乏肉类食品,如果在高原之地加强放牧产业的话。可以为大唐本土提供很大量的肉食,加强百姓的身体健康。
然后高原苦寒之地也会有很多的天材地宝,对于医药业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或许可以在高原上发现很多新的药材和珍贵的东西,也会有不小的作用,综上所述,此苦寒之地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对于大唐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所以特别需要大唐强力的管制,建议在吐蕃故地设立大唐的州县,派最精干的官员去当地统治。
李二陛下对这些建议一一采纳,褒奖了提出建议的臣子,然后迅速颁布实施,大唐驻吐蕃大使馆立刻表示大唐政府愿意向吐蕃政府提供兵器的支持,不过军事顾问这些东西就暂时不可以了,毕竟这是吐蕃的内务,大唐不能干涉吐蕃的内务。
这是缓兵之计,杜如晦认为现在军队不可以接受任何关乎于吐蕃内政的条件,否则会给松赞干布很大的警觉,现在先吊着他,让他真的以为大唐不想管吐蕃内政,等到了他真的走投无路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想要的就不是军事顾问了,而是大唐的军队的介入!
杜如晦算计得很准确,松赞干布的确是在试探大唐,毕竟算是个雄主,松赞干布不会那么容易失去冷静,冷静的派遣两路大军分兵抵抗暴民军团和神明教护卫军团,松赞干布做好了充分的战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