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看不清楚自己的既定目标,有些模糊了概念,这不好,作为皇帝,他不可以这样,一旦发生了这种事情,他将不会继续虚心纳谏,大唐初期的浓厚民主政治氛围也将为之一滞,说到底。还是因为皇权的所谓至高无上所导致的。
看来自己的一番所作所为给自己带来了超然的地位和巨大的好处之外,也给皇帝带来了更大的好处,给皇家带来了更大的好处,所以,皇帝的底气越来越足了,像过去那样小心翼翼的做事情的习惯将不复存在,这对于满朝文武而言,都不是好事情,要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地步,以杀大臣为乐的地步。那么臣子还有一份尊严可言吗?
一直到了南宋时代。文人臣子的尊严都是不可侵犯的,皇帝并不可以折辱臣子,否则会是非常严重的过错,蒙古人摧毁了华夏很不容易形成的风气。朱元璋又是一个草莽出身。完全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朱元璋之后,中国的文人风骨荡然无存。只剩下了谄媚之气和所谓的中庸理念。
皇帝要乾纲独断的权力,臣子要参政议政限制皇帝的权力,两者本就是不可调和的,而在这两者之中,苏宁将毫不犹豫的站在臣子这一边,以限制皇帝权力为己任,乃至于将其发展为一种可以延续下去,不被破坏的制度。
苏宁现在就想着是否需要做些什么,让李二陛下发热的脑袋冷静一下,自己之前劝诫的话很显然没有进入到皇帝的心里面,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思考了一个晚上,苏宁得出了答案,第二天午后吃过饭,苏宁准备了一些美食,带着四大护卫就出了苏府,朝着魏征所住的地方前去,有些事情,自己不适合出面,徒遭皇帝的猜忌,而魏征就不一样,有些话自己说不得魏征就可以说,而且在这些事情上自己和魏征是有一致的利益的,利益相当一致。
正因为此,苏宁才会头一回来到了魏征的郑国公府,要说之前苏宁可以和杜如晦有所来往,和房玄龄也有书信往来,和武士彟有书信和直接的往来,和孔颖达也有很好的关系,褚遂良也附带着有些交情,长孙无忌就更不用说了,唯独和魏征是一点儿交情都没有,虽然自己在李二陛下面前没少称赞魏征,但是魏征似乎对自己一点儿好感都没有。
在自己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魏征都会严格把关,审查,不让自己有一丝一号的缝隙可以钻,有些事情他不能插手的时候,他也会旁敲侧击的攻讦李二陛下是在拔苗助长乃至于养虎为患,放任庇护苏宁无节制的成长,放任苏家的崛起,只会带来很严重的尾大不掉的问题,就算苏宁没有别的意思,他的后人呢?